毛澤東用小米加步槍戰勝了飛機加坦克的蔣介石,戰勝了武裝到牙齒的日本侵略者,戰勝了擁有原子彈和導彈等先進武器裝備的美帝國主義侵略者,用鐵的事實證明了:“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人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力量。今天,先進的科學的管理決策要有人提出有人實施;先進的科學設備,要有人發明有人製造;豐富的自然資源,要有人去開發去利用。管理、設備、資源是產生財富的源泉,而源泉的挖掘者隻能是人而不是物。以人為本越來越被大多數企業管理者接受,它已經超越用人的實際過程,上升到戰略管理的地位。

    一、海信“人本海信”

    海信電器公司之所以在海內外享有盛譽,占有足額的消費市場,與企業三大資源密切相關:一是人力資源;二是經濟資源;三是信息資源。其中,人力資源被海信認為是第一大資源。一個成功的企業,首先生產的應該是人,其次才是產品。

    就是這種“生產人”的理論給海信賦予這樣一種文化:把人當做主體,把人當做目的,一切以人為中心。海信的“敬人、敬業、創新、高效”企業精神中,“敬人”作為海信企業文化的核心,反映了海信集團的仁愛思想和人本主義。“敬人”對內表現為尊重員工的人格與尊嚴,尊重員工創造的價值,提倡公平競爭,不斷賦予員工有挑戰性的工作目標和廣闊的發展空間,達到企業和員工的雙贏;“敬人”對外表現為尊重外部公眾的需求和經濟利益,在研發上真正投入、設計上人性至上、製造上精益求精、服務上誠心誠意、宣傳上實事求是。基於這些認識,海信集團逐漸變為以人力戰略為導向的“人本海信”。

    企業逐漸確立了“五個人”的“人本海信”觀:即求人、用人、育人、晉人與留人。

    二、海爾“賽馬不相馬”

    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認為,企業領導者的主要任務不是去發現人才,而是去建立一個可以出人才的機製,並維持健康持久的運行。這種人才機製應該給每個人相同的競爭機會,把靜態變為動態,把相馬變為賽馬,充分挖掘每個人的潛質;每個層次的人才都應接受監督,壓力與動力並存,適應市場的需要。在這樣的思路指導下,海爾建立了係列的賽馬規則,包括三工並存、動態轉換製度;在位監控製度;屆滿輪流製度。

    具體講:三工轉換。三工,即在全員合同製基礎上把員工的身份分為優秀員工、合格員工、試用員工(臨時工)三種,根據工作態度和效果,三種身份之間可以進行動態轉化。三工轉換與物質待遇掛鉤,在這種用工製度下,工作努力的員工,可及時地被轉換為合格員工或優秀員工,同時也意味著有的員工隻要一天工作不努力,就可能得用十天、百天甚至更長的時間來彌補過失,就會由優秀員工被轉換為合格員工或試用員工,甚至丟掉崗位。

    在位監控。海爾提出兩個內容:一是幹部主觀上要能夠自我控製,自我約束,有自律意識。二是作為集團要建立控製體係,控製工作方向、工作目標,避免犯方向性錯誤;控製財務,避免違法違紀。任何在職人員都要接受三種監督,即自檢(自我約束和監督)、互檢(所在團隊或班組內互相約束和監督)、專檢(業績考核部門的監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