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慈愛誠信

    以慈悲為懷,以誠信為本是佛教的基本訓戒。《鹿王》中鹿王對群鹿的慈愛,為了其他鹿的生命自送己身於國王廚下,以慈悲度無極,行布施。《九色鹿》中九色鹿不顧艱險搭救了溺水之人,並囑告溺人“莫道我在此,人貪我皮角,必來殺我”,而溺水人見利忘義,竟為國王指示九色鹿的所在。被捉的九色鹿痛斥了溺水人的受恩圖逆、背信棄義的行為。對於輕然諾、背信義之輩佛陀在故事中往往給以嘲諷,如大家所熟知的“虯與獮猴”的故事就屬此種。

    (五)講仁為孝

    佛教本來是講灰身滅智、斷欲離俗的,但這樣一些觀念與中國固有倫理思想相背,為了適合中國傳統思想,佛教的一些教義逐漸向儒家思想靠近,一些翻譯的佛經中大量講仁、講孝。《雜寶藏經》卷一《棄老國緣》講在過去有一個棄老國,依國法老人皆被驅棄,有一大臣,其父年老,而大臣其心不忍,深掘一密室,將其父置於其中,最後借老父的智慧回答了天神的難題,終於使國王改變了棄老法令。其中的仁孝敬老意識,完全符合中土倫理觀念。《雜寶藏經》卷一《慈童女緣》也是這種思想,經尾說:“當作是學,應勤盡心,奉養父母。”類似的故事還有《四姓害子》、《十奢王》、《白香象養盲父母》。

    (六)諷愚刺癡

    佛教以人生為苦藪,產生苦的原因即在於無明,即不能照了事理諸法之明,即癡之異名,譬喻類的經典中充滿了諷愚刺癡的故事。如《雜寶藏經》卷十《婢共羊鬥緣》,說一婢為主人家看麥豆,時有一羊偷食麥豆,婢被主人嗔,後一日婢空手取火,而羊見其手中無杖,便直來觸婢,婢用火燒羊脊,羊亂跑,結果火燒村野,延及山野。故事以譬喻的形式意在說明嗔恚的危害。《雜譬喻經》卷二十九“甕中影”的故事旨在諷刺“世人愚惑,以空為實也”。《舊雜譬喻經》卷上第二的“孔雀王”故事意在諷刺天下三癡:我癡、獵師癡、王癡。《百喻經》故事多屬此類,如其中的《三重樓喻》喻,諷刺不想造第一、二層樓而直接造第三層樓的愚蠢者。

    一代教主釋迦牟尼不僅是宗教家,還是文學家,他非常善於利用具有故事性的小故事來宣揚教義,這些小故事都是圍繞佛教教義展開的,其中的一些情節更是充滿了玄想、誇張,甚至有一些充滿著血腥,如斷臂、燃指之類,拋開這些唯心主義的荒誕做法不談,這些佛經故事還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他通俗易懂的語言、奇特的構想,不僅能吸引座前的善男信女,對中國文學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其影響如同山間燦爛的小花,至今仍是風姿綽約。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