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所倡說的言教中充滿了他所提倡的一些基本道理,這些道理在佛經文學中也多有體現,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自我犧牲

    《太子須大拏經》中太子須大拏好善樂施,不惜施舍盡財寶,舍盡所有的一切,被逐出國,置於荒山中十二年,仍是布施不懈,最後施掉了自己的兒子和妻子。著名的摩訶薩陲“投身飼虎”、屍毘王“割肉貿鴿”均體現了為救助危難而不惜犧牲自身的慈悲精神。

    (二)舍身求法

    佛經中很多故事表現了求道的精誠,所謂“人生無常,佛法難聞”,有時為了求得半偈甘願放棄自己的生命。著名的故事有“雪山童子施身聞偈”,《涅槃經》十四曰:“我住雪山,天帝釋為試我,變其身為羅刹,說過去佛所說半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我於爾時聞半偈心生歡喜,四顧唯見羅刹。乃言:善哉大士若能說餘半偈,吾終身為汝弟子。羅刹雲:我今實饑,不能說。我即告曰:但汝說之,我當以身奉大士。羅刹於是說後半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我聞此偈已,於若石、若壁、若樹、若道書寫此偈,即時升高樹上投身於地,爾時羅刹複帝釋形,接取吾身。依此功德超越十二劫。”與雪山大士一樣為求法甘願舍身的還有妙法王:“往昔妙法王為求聽得勝法而懸賞,但未遂心願。一日帝釋天化作麵目可憎的夜叉來考驗妙法王,讓其獻出愛子以充其食,並當眾分裂其身吃肉飲血。然王慕法情深了無驚懼。後又要吃其妻,王亦奉夜叉,最後連自身也甘願獻出”。這樣一些故事有時充滿了血腥,不過這些情節的設置純屬虛構,是出於宗教宣傳的需要,剔除這些封建迷信因素外,故事中所表現出的精神是相當感人的。

    (三)勇猛精進

    《無量壽經》卷上:“勇猛精進,誌願無惓。”泛指勤修佛法,永無懈怠。如《舊雜譬喻經》中寫鸚鵡以翅羽取水,欲撲滅山中大火,表現了一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不屈意誌,與中國的“精衛填海”、“愚公移山”頗有相似之處。《入海求珠》也反映了求道者的決心和不屈的態度,故事說佛在過去無數劫時見國中人多貧,率五百人入海求如意珠,五百人求珠過程中舍父拋妻,過大海三難,從海龍王處求得如意珠。然海中諸龍及諸鬼神意欲奪回,後珠落海。菩薩發誓:吾弈海水,至於泥底,不避苦難,不得珠者,終不休懈。即器弈水。以精進力。不避苦難。不惜壽命。水自然趣。悉入器中。諸海龍神。見之如是。心即懷懼。此人威勢精進之力。誠非世有。若今弈水。不久竭海。即持珠來。辭謝還之。這種為了達到一定目標而精誠努力的精神體現出普遍的教育意義,在現代社會中仍有示範作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