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以空戰,納賽爾稱不會袖手旁觀。蘇聯人傳遞“情報”,納塞爾中了以色列入的“圈套”。埃及封鎖亞喀巴灣,以色列發動“六·五戰爭”。軍營中的肚皮舞女,數萬名埃軍困死西奈沙漠。觀察員再度進入。

    敘以空戰起硝煙

    1967年5月18日,傳出了一條令世界震驚的電訊:聯合國秘書長吳丹宣布,他已經答應阿拉伯聯合共和國政府(即埃及政府)關於從加沙地帶和西奈半島南端的沙姆沙伊赫撤出聯合國緊急部隊的要求。這一“爆炸性新聞”使美蘇等世界大國的領導人為之瞠目結舌,成為世界各大通訊社和報刊的頭條新聞。

    自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以來,聯合國第一支緊急部隊在蘇伊士運河已經駐防了十年多。這段時間內,盡管駐防的士兵換了一批又一批,他們都為維護埃以邊界和蘇伊士運河地區的穩定作出了貢獻。當初,這支部隊的進駐是征得了納賽爾的同意,如今納賽爾卻又提出讓緊急部隊撤出,難道是這一地區已經實現了和平與穩定?非也,它恰恰是阿以間又要爆發一次大規摸衝突的信號。

    蘇伊士運河戰爭後,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並未完全消除,特別是在約、以前線和敘、以前線。以色列在戰爭中盡管部分實現了戰爭目的,但仍認為自己“解放被占的故土”的任務尚未完成,它仍一直在等待新的時機到來。

    60年代中期,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的對峙不斷加劇。阿拉伯國家首腦幾次召開會議,強調加強阿拉伯團結,以“擊退威脅著所有阿拉伯人的咄咄逼人的”以色列的侵略擴張。

    1964年是阿拉伯各國團結氣氛見諸成效的一年。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在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和利用約旦河的問題上達成了協議。對此,埃及等其他阿拉伯國家也表示支持。改變約旦河上遊的流向,使之不被以色列利用,這對以色列來說是關係生死存亡的問題。1964年11月,以色列空軍轟炸了這個水利計劃的關鍵——約旦河上遊。阿方判斷,強行實施計劃會引起戰爭,因而於同年12月放棄了該項計劃。但敘以邊境的緊張氣氛並未因此得到緩解。

    根據1949年7月20日簽訂的敘以停戰協定,敘以邊境建立一個準非軍事區,雙方武裝部隊不準入內。任何一方的武裝部隊,不論是軍隊或準軍事部隊,進入非軍事區內的,即構成嚴重違反停戰協定的行為。混合停戰委員會主席有權準許平民返回村莊,居住在非軍事區,並有權雇傭數量有限的、在當地招募的民警,以維持地區的治安。聯合國巴勒斯坦停戰監督組織(UNTS0)的觀察員負責監督停戰協定的實施。盡管敘以雙方簽訂了停戰協定,又有聯合國觀察員監督停戰協定的實施,但破壞停戰協定的事件屢有發生,聯合國軍事觀察員也難於履行監督任務。

    1966年2月23日,敘利亞發生軍事政變,陸軍參謀長賈迪德出任總理。敘利亞新政權加強了同蘇聯的關係。同年11月和第二年,埃及(當時稱阿拉伯聯盟共和國)先後同敘利亞和約旦簽訂了共同防禦協定,規定對兩國中任何一國的侵略都將被認為是對另一國的侵略。在這一段時間內,敘以、約以邊境衝突漸趨增多,並多次提交安理會討論。

    在1966年期間,安全理事會曾三次舉行會議,對敘利亞和以色利相互指責侵略的控訴和約旦指責以色列侵路的控訴進行審議。1966年8月,一項譴責以色列於1966年7月16日轟炸約旦河開發計劃所在地的敘利亞地區的決議草案,由於未能獲得必要的多數而沒有被安全理事會通過;11月,安全理事會在審議了以色列對敘利亞侵略的控訴之後,也未能就這件事通過一項決議草案。在約旦對11月13日以色列的侵略行為提出控訴之後,安全理事會於1966年11月25日通過了一項譴責以色列的決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