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期間,聯合國難民署在東西方對抗的陰影下不辭勞苦,救助了亞非拉的大批難民,功不可沒;冷戰結束後,非洲國家動蕩不安和波黑內戰造成的新難民令難民署應接不暇。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迄今已走過了47年的風風雨雨。在其幾十年的曆史中,根據全世界難民人口的流動情況,辦事處的救援工作可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50年代,救助對象主要是二戰後流離失所的東歐國家難民。第二個階段是60到70年代。這一時期,第三世界國家爭取獨立和非殖民化運動如火如荼,造成大批難民外逃。但這一問題最終得到較為妥善的解決,因為在這些國家取得獨立後,難民們紛紛奔回祖國的懷抱。第三階段是90年代,美蘇冷戰的氣氛籠罩全球,但雙方在世界各地的爭奪,製造了一個個冷戰下的熱戰。傳統的難民問題解決辦法逐漸被淘汰。第四階段,即全球進入90年代後,雖然東西方冷戰煙消雲散,但天下仍不太平。難民問題更加複雜,並綜合了政治、經濟、宗教等諸多方麵的因素,難民問題的最終解決還是長路漫漫,前途渺茫。

    麵對東方難民潮

    在第一階段,即冷戰初期,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體現了歐洲大國,尤其是西方陣營的盟主——美國的政治略利益。通過嚴格限製其權限和掌握其經濟命脈,美國同其盟國終於實現了他們的既定目標,那就是創建一個國際性難民機構,但它既不能對這些國家的主權造成威脅,也不能有過重的經濟負擔。那時,美國仗著腰包裏有大把大把的鈔票,它是唯一能夠為國際難民機製提供政治和經濟援助,使其有效運作的國家。美國與西歐在外交政策上緊密合作,加之冷戰迅速升級,嚴重影響了各國對難民政策的態度。美國的政策決斷人把難民問題一並納入國家安全的政策框架內考慮。對他們而言,新創立的國際難民機製的最重要的方麵是:使世人更加關注那些從社會主義國家“逃亡出來”的難民和盡可能地減弱國際範圍內對難民資助問題的呼籲。美國力圖縮小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的獨立權限和運作範圍,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美國處心積慮地創建了另外兩以美國為主導的組織:歐洲移民問題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CommitteeforEuropeanMigration)和美國逃亡專項委員會(USEscapeeProgram)。這二者均與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的工作平行甚至有所僭越。

    1951年難民專員辦事處成立時,有174000名二戰後的難民成了“長期住戶”,他們居住在漸漸變為永久性的難民營中。這些人大多是孤兒和老人。他們體弱多病,完全依靠援助。國際社會要求采取更妥善的解決辦法,一個各國都能讚同的、能向難民提供國際保護的辦法。自那以來,這項要求始終是該辦事處政策的核心。

    為了使難民問題的解決有法可依,如前所述,聯合國曾於1951年在日內瓦召開全權代表大會,討論難民問題,結果通過了《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此項公約曾被冠以“難民大憲章”的美譽。其中規定了難民的最低權利,如工作權、教育權、社會安全權、訴訟權、宗教自由等。尤其重要的一條是“不強迫遣返”的原則,即不得將難民強迫遣返至其生命自由遭受威脅的地方。公約又規定可以得到類似“南森護照”的旅行證件,其在居留地區能享受國民待遇。但這項公約並沒有將各種權利直接賦予難民本身。如果有違反公約的情況發生,難民無權抗爭,隻有締約國可以提出交涉。

    在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成立以前,很值得一提的是,援助巴勒斯坦難民的行動。它是聯合國最早的一次大規模行動。1948年以色列與阿拉伯人的戰爭打響以後,大批巴勒斯坦人逃往黎巴嫩、約旦、敘利亞等地。聯大於1949年立了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作處(UNWorksandReliefAgencyforPalestineRefugeesintheNearFast)。最初難民數目僅90餘萬,可隨著阿以間綿延不斷的衝突和幾次中東戰爭的爆發,到1982年已增至200萬人。該處自成立以來,除對巴勒斯坦難民提供糧食、住所和被服之外,還設立了醫療站100處、牙醫診所24處、小學及中學645所。1983年,該處的經常性費用為2.359億美元。在第一階段,也就是50年代的救援工作中,聯合國還設立了朝鮮重新建設委員會(UNKoreanReconstructionAgen-cy)。這兩處難民救援工作折射出另一個事實。中東和朝鮮都是兵家必爭的戰略重地,美國和蘇聯都被卷入。對這些特別設立的機構。美國將錢大把大把地投進去,其慷慨程度遠遠超過它對難民專員辦事處的單獨資助。而且在一段時期內,這些機構為美國提供了很好的托辭,這樣一來,它自然可以堂而皇之地推脫掉對以聯合國為基礎的難民體係的經濟責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