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日本敢於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走。克服了這一缺點,就把日本侵略者置於我們數萬萬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衝入火陣,我們一聲喚也要把它嚇一大跳,這匹野牛就非燒死不可。

毛澤東始終認為:戰爭是力量的競賽和對抗,是正義和非正義的對決,這種正義的力量既需要已有的積累,又需要通過強有力的動員來整合和凝聚廣大民眾。毛澤東這一觀點的基礎是尊重士兵、尊重群眾,相信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用進步的政治思想教育群眾,通過提高士兵和群眾的思想覺悟,使他們自覺主動地投入到人民戰爭之中,集聚強大的正義力量,團結全體民眾創造曆史。實踐證明,曆史永遠由人民譜寫。企業的利潤永遠是員工創造,作為企業管理者就是想方設法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使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是毛澤東《論持久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在他的《論聯合政府》中作了最好的解釋:隻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任何困難都能克服,任何敵人都不能壓倒我們,隻會被我們自己所壓倒。

毛澤東在其詩詞作品中以“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深刻表達了人民戰爭必須依靠群眾的觀點。他的關於動員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武裝人民群眾的思想,形成於早期的革命實踐。1927年初,毛澤東在湖南中部農村對農民運動進行了一次調查。這次調查使毛澤東對一個問題的思索漸漸地明晰起來: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裝鬥爭,必須走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以武裝的革命對付武裝的反革命”;要進行“武裝的革命”,就必須“推翻地主武裝,建立農民武裝”,實行工農武裝割據,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正是基於這個認識,毛澤東以極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發動人民群眾,教育人民群眾的工作中,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自覺投身革命的積極性。

在井岡山鬥爭時期,毛澤東不僅堅決反對那種“一枝槍也要集中到紅軍”,“隻要主力紅軍,不要群眾武裝”的錯誤思想和做法,而且把教育和引導人民群眾起來建立自己的武裝規定為紅軍的任務,要求“紅軍除了打仗消滅敵人之外,還要負擔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井岡山根據地建立群眾武裝的工作如火如荼,農民自衛軍、梭鏢隊、赤衛隊、童子軍、少先隊等各種形式的民兵組織如雨後春筍般迅速成長。從1927年到1937年,在10多個蘇區紅色根據地中,民兵一度發展到300萬人,是當時紅軍兵力的10倍,成為中國共產黨開展第二次土地革命戰爭的重要力量。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對於發動人民群眾自覺自願抗日的問題,進行了實踐的總結,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係統完整的理論。這些理論在他著名的論著《論持久戰》中進行了闡述。這一理論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中國革命的各個階段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在解放戰爭中,各解放區始終按照黨中央、毛主席關於“我軍人力資源是民兵,保衛鄉村也是民兵,必須迅速擴大民兵組織”的指示,大力發展群眾武裝。到解放戰爭後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民兵隊伍已發展到550多萬人。廣大民兵參軍參戰,支援前線,保衛後方,發展生產,在三年解放戰爭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兵隊伍是一支強大的戰略後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