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在戰爭爆發的第三天,美國政府就運轉了它的戰爭機器,派出海軍和空軍入侵朝鮮領海、領空,進攻朝鮮人民軍,對北方城市狂轟濫炸。同時命令第七艦隊向台灣海峽出動,進駐中國領土台灣,阻撓中國人民解放台灣的既定部署。接著又命令美國陸軍在朝鮮參戰,從此,美軍的坦克碾碎了朝鮮大地。美國把我國台灣和朝鮮半島這兩個毫不相幹的地區扯在一起,同時采取嚴重的軍事步驟,公然幹涉中朝兩國的內部事務,顯然有其戰略上的考慮。

在我國政府發表嚴正聲明的同時,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們正在密切關注時局的變化,不斷與中央軍委的領導同誌研究我國台灣海峽和朝鮮半島的局勢。在武立金紀實文學《毛岸英在朝鮮戰場》(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中對於領袖們的決策進行了詳細的描寫。

“不能小看朝鮮半島的局勢,發展下去會很快威脅到我國的安全和遠東的和平,還可能引起世界大戰。”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以軍事家的機敏,預感到朝鮮戰爭有升級擴大的可能,並安排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應該立即召開軍委會,研究加強我東北邊防問題,以作未雨綢繆之計,包括研究安排部隊調動問題,建立指揮機構以及後勤保障問題。周恩來憂慮的是四野作為軍委的戰略預備隊入關南下後,東北地區隻留下一個42軍搞經濟建設,兵力十分空虛,可以說那裏是有邊無防!東北布兵較少,並非軍委主席毛澤東的疏忽。當時他主要考慮到北邊有堅強的後盾蘇聯老大哥,南邊有兄弟鄰邦朝鮮,兩國與我們的關係很好,都是一家人,在那裏不需要放太多的部隊,因此就把四野的主力調到南方去了,為下一步解放台灣做準備。

毛澤東點燃一支煙,詢問道:“恩來之意,是否是說暫緩解放台灣,移兵北上,為朝鮮局勢突變做準備?”周恩來點點頭:“一旦朝鮮戰局逆轉,我無後備軍,便會措手不及。為了保衛國防,保衛家門,總參正在考慮派得力的部隊加強東北邊防。”“你們總參打算用哪個部隊?”毛澤東問聶榮臻。“作戰部研究了幾次,考慮用原四野的十三兵團,即駐防河南的38軍、39軍、40軍和駐防東北的42軍。”

周恩來說:“我與朱老總、林總、羅榮桓同誌研究,建議任命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肖勁光為副司令員,蕭華為副政治委員,李聚奎為後勤司令。調第15兵團司令員鄧華任第13兵團司令員。”

“那好啊!你們還要考慮一下第二線的兵力問題,做好打大仗的準備,做好進行一場空前軍事鬥爭的準備。要有備無患,寧可備而不用,也不能用而無備。”

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能站在時局的高處,走在事件的前端。迅速果斷地組建東北邊防軍並屯兵於鴨綠江畔,為我國後來的出兵援朝爭取了三個多月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