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看來,戰爭情況的不同,決定著不同的戰爭指導規津,有時間、地域和性質的差別……我們研究在各個不同曆史階段、各個不同性質、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戰爭的指導規津,應該著眼其持點和著眼其發展,反對戰爭問題上的機械論。

毛澤東曆來強調從整體出發來考慮問題,強調矛盾的特殊性,強調矛盾的轉化。他把革命看做一盤棋,圍繞既定的戰略目標,把握住戰略樞紐,圍繞關鍵問題進行運籌和部署,強調“著眼其特點、著眼其發展”。企業管理也需要“著眼其特點和著眼其發展”,根據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采取局部或整體的研究,找到製約發展的問題或不足加以全部的或局部的改造。

陳毅元帥曾經回憶:1928年冬,為了打破敵人的一次“進剿”,毛澤東親自主持會議,討論作戰方針,先後不下數十次。如分析了勝利可能性及失敗的可能性;分析了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分析了主力部隊在井岡山就地退敵與向敵區進軍調動敵人以保持根據地的各種可能;提出了各種進軍路線,各種狙擊計劃;還對留守井岡山的部隊作了動員和部署;除對主要的戰略問題研究掌握外,同時不放鬆每一細節的考察。同樣是實行“誘敵深入”的方針,但退卻的終點、反攻的時機等等,毛澤東都根據敵我雙方態勢的變化而變化。從戰爭的特點和發展兩個角度深入研究和決策。結果是進軍贛西南,擴大和創造了新根據地又堅持了井岡山老根據地。

1946年7月20日,當國民黨軍隊以優勢兵力向解放軍發動全麵進攻時,毛澤東當即指出:蔣介石雖有美國援助,但是人心不順,士氣不高,經濟困難。我們雖無外國援助,但是人心歸向,士氣高漲,經濟亦有辦法。因此,我們是能夠戰勝蔣介石的。毛澤東的這段話,透過了戰爭初期的滾滾煙霧,深刻揭示了解放戰爭的實質特點,即:政治上敵人心不順,我人心所向。軍事力量上敵暫居優勢,我處劣勢;但敵軍士氣不高,我軍士氣高漲。經濟上敵強我弱,但敵有困難,我有辦法。國際形勢不利於敵,而有利於我。這四個特點,規定了敵我雙方政治上的策略和軍事上的戰略戰術。正是在把握這些特點的基礎上,毛澤東指導我軍先進行戰略防禦,然後是戰略相持,隨著戰爭的發展,再將防禦轉入進攻,最終打敗了國民黨的數百萬軍隊,奪取了中國革命的徹底勝利。

毛澤東這種著眼於戰爭的特點,是指因戰爭情況的不同,而決定著不同的戰爭指導規律,有時間、地域和性質的差別。所謂著眼於戰爭的發展,就是要從戰爭發展變化的過程中,認識和把握戰爭規律。在動態的時空背景中,發現敵我發展趨勢和優劣對比的可能變化,把握“特殊規律”作用時間的臨界點,從失敗中看到轉機,從勝利中看到危險,從而發揮高度的主觀能動性,趨利避害,克敵製勝。

毛澤東著眼於戰爭發展,對戰爭各階段和全過程的正確把握,是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必然結果。它告訴我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進行世界戰爭史上罕見的解放戰爭,在情況極其特殊、極其複雜的戰爭領域,僅靠背誦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般原理原則是不行的,隻有從全局著眼,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觀察和分析戰爭,見微知著,正確預見,才能恰到好處地把握戰爭發展的連貫性,奪取戰爭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