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不同的方式,這裏就有一個革命目的的問題。東固的革命沒有妨礙群眾日常生活,沒有破壞社會經濟。在當時白色恐怖十分嚴重的情況下,采取秘密割據的形式,對革命十分有利,而采取公開割據的一些小區域的蘇維埃政權相繼失敗或損失很大,如湘潭、醴陵、平江、永新、蓮花、遂川,不僅失掉群眾,連黨也幾乎損失了,不僅不能解脫群眾諸多的經濟痛苦,反而使城鎮的經濟基礎受到破壞,特別是赤白交界地區,老百姓種地都很困難。東固根據地在紅四軍連連失利的情況下,成為它的支撐點和策應地。其原因就是:政治上采取秘密割據,軍事上采取“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策略。提出和創立這個理論的就是東固革命領袖李文林。毛澤東當時稱之為李文林式的根據地,陳毅曾賦詩稱讚:“此是東井岡,會師天下壯。”但是1930年,東固根據地的經驗並沒有引起中共中央的認真重視,江西蘇區極左盛行,提到東固的割據形式時,隻是以“李文林式”四個字一筆帶過。

    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毛澤東有一段時間能夠比較集中地對黨的曆史經驗進行深入的理論思考和理論概括。回顧當年“李文林式”的革命經驗,在如何確定黨的軍事路線上。毛澤東曾經說過:“過去的革命戰爭證明,我們不但需要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正確的政治路線,而且需要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正確的軍事路線。”這就必須係統地總結中國革命戰爭的曆史經驗,從中做出新的理論概括。在經過長時間準備後,1936年12月,他在陝北的紅軍大學作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的報告。報告中他再次肯定了“李文林式”的革命方式,進而提出:“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軍事思想。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