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由於日本侵略者的殘酷“掃蕩”和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進攻和經濟封鎖,加之陝北、華北等地區連年遭受自然災害的侵襲,陝甘寧邊區和華北各抗日根據地軍民麵臨著嚴重的財政經濟困難。為了克服嚴重的經濟困難,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展開了大生產運動。大生產運動中我們儲備了各種物資,這才使我們的隊伍有了前進、發展的可能。

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生產動員大會,提出了“自己動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克服困難”的號召,要求部隊、機關、學校發展生產。陝甘寧邊區的生產運動很快開展起來。

1942年底,黨中央提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總方針,號召解放區軍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難,開展大規模生產運動。並針對以個體經濟為基礎的、被敵人分割的、進行遊擊戰爭的農村環境,製定了一係列具體方針:在各項生產事業中,實行以農業為主,農業、畜牧業、工業、手工業、運輸業和商業全麵發展的方針;在公私關係上,實行“公私兼顧”和“軍民兼顧”的方針;在上下關係上,實行統一領導、分散經營的方針;在生產和消費的關係上,實行努力生產、厲行節約的方針;在組織經濟中,實行合作互助、開展生產競賽、獎勵勞動英雄的方針。

軍隊、政府機關和學校發展自給經濟,是抗日根據地大生產運動中的一個創造。軍隊的生產自給,形式上違背分工的原則,似乎是落後的、倒退的;實質上卻是進步的、具有重大意義的。它使軍隊克服生活資料匱乏的困難,得以改善生活,同時可以減輕人民的賦稅負擔,足以支持長期戰爭。中共中央在陝甘寧邊區帶頭實行了這項政策。

1941年初,中共中央命令八路軍第359旅開赴南泥灣實行軍墾屯田。在朱德進行實地考察後,從3月起,王震率第359旅官兵陸續開進荒無人煙,但土質肥沃、適於開墾的南泥灣。他們在缺乏生產資金和生產工具的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發揚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一麵動手開挖窯洞解決住宿問題,一麵勘察開荒的地區,學習耕作技術,製作生產工具,動手開墾荒地。與此同時,在延安的黨政軍學各界數萬人投入大生產運動。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等領導人,親自參加生產勞動。

通過大生產運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實現了糧食、蔬菜自給,根據地軍民戰勝了嚴重的物質匱乏。不僅粉碎了敵、偽、頑的封鎖,改善了軍民生活,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更重要的是密切了黨政軍民關係、轉變了幹部作風、積累了寶貴的經濟建設經驗,為日後反擊蔣介石發動的全麵內戰打下了物質和人員基礎。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大生產運動取得了巨大成績。到1943年,僅晉綏、北嶽、膠東、太行、太嶽、皖中等六區就擴大耕地600萬畝以上。陝甘寧邊區機關和部隊每年需細糧(小米)3900萬公斤,自己生產達1500萬公斤。邊區許多部隊糧食、經費達到全部自給,實現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目標。毛澤東指出:“這是中國曆史上從來未有的奇跡,這是我們不可征服的物質基礎。”並把它與1942年整風運動一起稱為當時整個革命鏈條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兩個環子。它不僅支持了艱苦的抗戰,而且積累了經濟建設的經驗,培養了一批幹部,這是不能拿數字來計算的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