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指己為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也。”太陽黃經為180度,陽曆時間為每年的九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按舊曆說,秋分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正如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的長短再次相等,可以說秋分是一個相當特殊的日子。從這一天起,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

    《春秋繁錄》中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在天文學上,則把秋分作為夏季的結束和秋季的開始。確切地說,北半球的秋天是從秋分開始的。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後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

    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國的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諺語中明確規定了該地區播種冬小麥的時間;而“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此外,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隻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因為秋分節氣已經真正進入到秋季,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人們在養生中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原則,按照《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陰陽所在不可出現偏頗。

    在民俗方麵,中秋節是此時最熱鬧、溫馨的節日。諺雲:“秋分白雲多,處處好田禾。”“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好穿棉。”

    起居:精神調養最主要的是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誌安寧,避肅殺之氣,收斂神氣,適應秋天平容之氣。

    秋分以後,氣候漸涼,是胃病多發與複發的季節。祖國醫學認為,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護不當,不注意飲食和生活規律,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而出現反酸等症狀,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此時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晚睡覺蓋好被子。胃病患者還要注意忌嘴,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過黏的食物,更忌暴飲暴食,要戒煙戒酒。另外,服藥時應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飯後服用,以防刺激胃黏膜導致病情惡化。

    飲食:在飲食調養上,中醫從陰陽平衡出發,將飲食分為宜與忌:有利於陰平陽秘則為宜,反之為忌。古代醫家把食物的性能歸納為三大類,即寒涼類、平性類、溫熱類。以常見的300多種食物統計數字看,平性食物居多,溫熱性次之,寒涼性更次之。在飲食搭配上應根據食物的性質、作用合理調配,做到因時、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而辨證用膳,這也是避免機體早衰,保證機體正氣旺盛的重要條件之一。

    數千年來的飲食文化曆史表明,中華民族的飲食習慣是在素食的基礎上,力求葷素搭配,全麵膳食。所謂全麵膳食就是要求長期或經常在飲食內容上盡量做到多樣化,講究葷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食,飲和食之間的合理搭配。主張食而不偏,量不可過。對於一味追求山珍海味、雞鴨魚肉、美酒名茶、大吃大喝及過分孤苦清素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李時珍曾講:“飲食者,人之命脈也”,這是告訴我們要想延年益壽,就應該了解食物的性能和飲食的作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