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過後就迎來了一年24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雨水。每年的2月19日前後,太陽黃經達33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雨水節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和穀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意思是說,雨水節氣前後,萬物開始萌動,春天就要到了。與立春相似,我國古代也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勸。”意思是說雨水到來時,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後食的樣子;五天過後,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雨水節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太陽的直射點也由南半球逐漸向赤道靠近了,這時的北半球,日照時數和強度都在增加,氣溫回升較快,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開始活躍,並漸漸向北挺進。與此同時,冷空氣在減弱的趨勢中並不甘示弱,與暖空氣頻繁地進行著較量,既不甘退出主導的地位,也不肯收去餘寒。地濕之氣漸升,且早晨時有露、霜出現。

    雨水不僅表征降雨的開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氣溫的升高。雨水前,天氣相對來說比較寒冷。雨水後跟立春時相比春天的氣息更濃了,春暖花開和春滿人間,沁人的氣息激勵著身心。

    但是,雨水季節,北方冷空氣活動仍很頻繁,天氣變化多端。既然這說到個季節冷空氣活動頻繁,就不能不提人們常說的“春捂”。這是古人根據春季氣候變化特點而提出的穿衣方麵的養生原則。初春陽氣漸生,氣候日趨暖和,人們逐漸去棉穿單。但此時北方陰寒未盡,氣溫變化大,雖然雨水之季不像寒冬臘月那樣冷冽,但由於人體皮膚腠理已變得相對疏鬆,對風寒之邪的抵抗力會有所減弱,因而易感邪而致病。

    雨水節氣需要注意防治那些疾病?

    易患感冒

    進入雨水節氣氣溫整體上繼續上升,但是這一時期氣溫變化較大,晝夜溫差大,大家在上下班途中應該適當增加衣物注意保暖。多鍛煉身體,去戶外活動都可以增強人的抵抗力,以此預防感冒。體弱多病的人還可以吃玉屏風散(防風1兩, 黃芪2兩, 白術2兩)。

    頸椎病、腰椎病

    長時間的伏案工作身體關節僵直,頸椎病和腰椎病也就成為了長期折磨上班族的疾病。雨水節氣的濕氣會加劇頸椎、腰椎及各個關節的不適,疼痛感也會愈加明顯。保持體溫、防止濕氣侵入體內是雨水節氣養生的重點。

    立春屬木,需要護肝,進入雨水節氣後護肝依然很重要但還不夠,還要注意保養脾胃。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夭的重要因素。明代醫家張景嶽提出:“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在五行與五髒的關係中,五行中的土對應於五髒中的脾)《圖書編 8226;髒氣髒德》指出:“養脾者,養氣也,養氣者,養生之要也”。可見,脾胃功能健全,則人體營養得到充分的利用、身體健康,反之營養缺乏,體質也由此而下降。

    春天之肝木何以與脾土相關?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中,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人體五髒的生理功能。肝屬木,木性可曲可直,條順暢達,有生發的特性,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有疏泄的功能。脾(胃)屬土,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穀,運送精微,營養五髒、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為氣血生化之源。其五髒在生理上相互聯係,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在五行相生相克關係傳變中,木旺乘土,即肝木過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說由於肝木疏泄太過,則脾胃因之而氣虛,若肝氣鬱結太甚,則脾胃因之而氣滯,兩者皆肝木克脾土也。《難經》稱為“逆傳”即肝病傳脾。所以,春季養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陽氣生發的特點,扶助陽氣,又要避免傷及脾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