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左傳·僖公二十六年》:“齊侯曰:‘室如懸罄(qìnɡ,盡,空),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對曰:‘恃先王之命。’”意思是說,齊侯(齊孝公)說:“老百姓家中一無所有,地裏連青草也看不到,你們憑什麽不感到害怕呢?”回答說:“依靠周成王的遺命。”

南宋·孫應時《燭湖集》卷九《餘姚縣義役記》:“庋(ɡuǐ,放置;保存)而藏之於縣廡(wǔ,正房對麵和兩側的小屋子),於鄉校,俾民異日有恃無恐。”意思是說,(將糧食)收藏在縣衙的廊屋,在鄉校,使百姓今後有所依賴而無所恐懼。“鄉校”,古代鄉間的公共場所,既是學校,又是鄉人聚會議事與娛樂的地方。

“本意”因有所倚仗而不害怕。後多含貶義。

“錯例”

1.十四爺手中究竟捏的是什麽殺手鐧,才能如此有持無恐(有恃無恐)?當著一眾人,他也不好多問。

2.《水滸》借寫這個故事,深戒(誡)後世之人,像武鬆那樣神武英勇、天下無敵的人,尚且無十分滿足之事。而眾多一般的人,有了點權勢,有點恩寵,就以為終身有靠、有持無恐(有恃無恐)了。

3.越對一個人好,那人越不在乎。處對象也一樣,往往被愛的有持無恐(有恃無恐),投入深的卻總是被一次又一次傷害。

“分析”形近而誤。“恃(shì)”,依賴、倚仗,如有恃無恐。“持(chí)”,拿著、握著,如持槍、手持棍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