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意思是說,生命,是我所珍貴的;正義,是我所追求的;二者不可兼有,寧可舍去生命而選擇正義。

《晉書·梁孝王傳》:“而臨大節,無不可奪之誌,當危事不能舍生取義。”意思是說,遇到大事的時候,不能堅守誌操的人,遇到危急的時候也不能犧牲生命,去堅持自己的理想和價值觀。

“本意”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錯例”

1.白龍保舍身取義(舍生取義),與蒙麵賊搏鬥致重傷的事跡,鋪(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在村寨周邊引起了強烈反響,他見義勇為的精神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高度讚譽。

2.誰是運用手腕、追名逐利的權謀小人?誰是舍身取義(舍生取義)、保衛世家的英雄豪俠?(17173新聞中心2013-05-10)

3.這種“娛樂他人,成全自己”的背後,與其說是彰顯自己“舍身取義(舍生取義)”的氣概,不如說是借無恥校長整一場嘩眾取寵的“秀”,其結果不僅不能讓人反思傷痛,反而變成了消費傷痛。

“分析”音近、義同而誤。“生(shēnɡ)”,生存、活(跟“死”相對),如舍生忘死、同生共死。“舍生”,形容不顧性命危險。“身(shēn)”,指生命,如奮不顧身。“舍身”,原指佛教徒犧牲肉體表示虔誠,後來泛指為祖國或為他人而犧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