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孟子·梁惠王上》:“民有饑色,野有餓殍。”意思是說,百姓麵有饑餓的顏色,曠野上有餓死的屍體。

《明史·伍文定傳》:“需求萬端,漁獵盈百萬,致餓殍遍野,盜賊縱橫。”意思是說,(張忠、許泰、劉暉)各種名目的求索,勒索超過百萬,致使餓死者遍布原野,盜賊橫行天下。

“本意”餓死的人遍布原野。

“錯例”

1.前些年風調雨順,還看不出問題;近兩年間稍稍一遇到旱災,山東、山西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饑荒,各家各戶都沒有存糧,各地大戶富紳也是如此。流民萬裏,餓孚遍野(餓殍遍野)。

2.小和尚看到一片淒慘的景象,田地荒蕪,餓孚遍野(餓殍遍野)。場景切換為近景,一座破敗的寺廟,和尚個個麵黃肌瘦,既不敲鍾,亦不念佛。

3.從柳宗元筆下的萬民捕蛇,到杜甫筆下的老婦應征,再到“飛蝗蔽日、餓孚遍野(餓殍遍野)”的史料記載,都讓我們有一種蒼生苦楚的切膚之痛。

“分析”形近而誤。“殍(piǎo)”。餓殍,餓死的人。“孚(fú)”,使人信服,如深孚眾望(很使群眾信服)。“餓孚”,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