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於健康有著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因而形成不同的健康觀。而不同的健康觀又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主動防治疾病的信念及行為。

    消極的健康觀認為,能吃、能睡、能工作,沒有疾病就是健康,這隻是對健康這一概念的直觀的、通俗的理解。這種原始的理解從現代醫學來看是很不全麵的,甚至是危險的。比如有些內源性或內源性潛在毒素侵入人體後,可能不引起明顯反應,甚至癌症可以在某些人身上處於沉靜狀態好幾個月乃至數年;一個表麵上“健康”的個體,本來對某種物質過敏,但如果一生不接觸過敏源可能被認為健康,而一旦接觸則可發生反應甚至死亡。表麵上沒有疾病,不一定就是健康。

    可見,這種消極的健康觀既缺乏客觀的科學依據,也犯了“非此即彼”的錯誤,它沒有客觀地看到在健康與疾病之間還存在“亦此亦彼”的狀態,即目前醫學界所說的“亞健康”、“亞臨床”或“第三狀態”的狀況。平衡健康觀認為人的各種狀態達到平衡即為健康,如機體與生態環境的平衡、機體內體液的平衡、營養平衡、代謝平衡、動作平衡等;這一觀點還以動態平衡的觀點解釋人的發展變化,認為維持人的動態平衡就是健康。這一觀點的缺點是未能全麵地認識到人體是一個處於不斷變化的耗散結構,是開放體係,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才是絕對的,永恒的不平衡才是生命的本質。

    由此可見本觀點在科學性上有其不足之處。正確的健康觀認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且是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上的一種完好狀態”。這一觀點為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出,它具有3個特點:一是它指向健康而不是指向疾病;二是它涉及人類生命的生物、心理和社會3個基本側麵,使醫學把人當作整體的人看待;三是它注意從群體層麵考慮健康問題。當然,也有人認為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這一定義有不足之處,如“完好狀態”很難理解,不易操作和把握;有人甚至認為這一定義隻是反映了一種“烏托邦”式的難以實現的理想。

    但也有人認為“完好狀態”這種高度抽象恰恰是它的優點。概念要反映事物的本質,但概念不等於全部醫學科學研究,今後的醫學科學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設法回答這種完好狀態。世界衛生組織曾經製定了著名的人體健康10條標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