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追求自身身體的健康。然而,人群中高達70%處於亞健康狀態的現實告訴我們,要健康,必須要更新健康觀念,增強健康意識,學習保健知識,糾正不良行為,建立科學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命在於運動

    人們早已發現,身體健康受損引起的各種生命障礙,皆因人體、外環境不適應所致。為了保證機體內部與自然界的變化相適應,必須始終處於運動狀態中。

    早在公元前300年,古希臘偉大思想家亞裏士多德就提出了“生命在於運動”的名言,它深刻寓意了運動對身體健康所起的重要作用。後來,醫學和生理學關於“適者生存”的理論,明確地說明:人的健康狀況和工作效率,不僅取決於全身各器官、係統的功能和相互協調,而且還取決於整個身體對自然和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怎樣才能獲得這種“適應能力”呢?經人們長期探索,終於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獲得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應是長期鍛煉的結果,不同人對環境適應能力的差異,除受製於不同的生活環境外,在相當程度上與體育鍛煉息息相關。

    科學證明,科學地從事體育鍛煉,適宜負荷運動對中樞神經和內分泌係統良好的刺激,能夠促進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和呼吸功能,有利於青年人的生長發育和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可以延緩有機體適應能力的降低,推遲生物體各組織器官結構、功能所發生的退行性變化,使中年人保持旺盛的精力,老年人延年益壽。

    古人提倡“十二時中,行立坐臥,不離這個——道”,即在24小時內,時刻要以鍛煉成道,杜絕病源。

    在這裏,我們要特別對廣大從事腦力活動的人們說,過勞、過逸都不好,要勞逸結合,張則馳之,逸則勞之。醫學家指出,工作學習時間太長,致使精神緊張過度勞累,是促成高血壓病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也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有密切關係。所以生活決不能持續性緊張,而應該有張有馳,一張一馳,不僅是文武之道,也是養生之道。休息是為了更好地工作,充分休息,能使緊張的神經鬆馳下來,以蓄積精力,準備下一回合的衝刺。

    運動鍛煉是積極的休息,因此有人把鍛煉稱為腦力勞動者的“健腦劑”,這是有道理的。科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一個人平躺在一個大天平上,然後讓他做一道複雜的數學題,隨著思考的不斷深入,人們可以見到天平上的人頭部位所在的一側逐漸下沉,這表明血液對大腦的工作有直接影響。腦力勞動者工作時,一般是靜坐姿態,而人體的消化、呼吸、循環係統都由於人體的相對靜止,而使機體能量跟不上大腦緊張活動的需要,於是出現“養料’不足的情況。因此,長時間的腦力勞動後,人會感到精力分散,甚至頭昏眼花,產生疲勞的感覺。

    美國著名心血管專家肯尼思?庫柏博士指出,隻要參加運動就一定會受益。對腦力勞動者尤其是如此。據統計,1968年美國有24%的成人開始運動,在此後的15年裏,美國心肌梗塞死亡率下降37%,高血壓死亡率下降60%,人平均壽命從70歲增至75歲。可見,運動是健康的“添加劑”、“健腦劑”。讓我們走進運動場,盡情張揚自己。

    勤奮有益健康

    美國心理學博士雷米的一項研究發現,最忙碌最緊張的人的壽齡,通常比普通人高出29%,他還發現,外出工作的婦女比家庭婦女患病率低,不工作的人比有工作的人健康狀況差。美國曾作過一個調查,失業率每增加1%,死亡率增加2%。這些都說明:工作有益於健康。研究表明,當人們百無聊賴時,不是感到快樂而是感到煩惱和孤單。忙忙碌碌的人,尤其是鍾愛事業並有成就的人,常常覺得最快樂的時光是在艱苦工作的時候,因為工作排除了人的孤獨感和憂愁感,工作使人與現實生活之間架起了橋梁,使人們能與社會廣泛接觸,參加集體活動,得到友誼和溫暖,這對身心健康非常有利。而失去工作的人同時失去了一切,其身心健康受到影響,因而容易染上疾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