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動力理論的代表人物是波丁(Bordin)、納切曼(Nachmann)和西格爾(Segal)。他們用心理分析的方法來研究職業選擇過程,認為職業選擇的目的在於滿足需要和促進個人發展。他們在對職業團體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心理動力理論的結構,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麵內容:

(1)成人的生理和智力活動與其個人早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過程有關。

(2)複雜的成人活動中包含著與嬰兒簡單活動相同的本能滿足。

(3)人一生的最初六年,決定了他未來的職業需求模式。職業選擇取決於人生最初六年中所形成的需要。

(4)家庭壓力對個體需要的發展影響極大。

(5)成人在工作中會顯示出一種嬰兒期衝動的升華。

(6)如果缺乏職業信息,職業期望可能遭到挫敗。

這種理論認為,個人產生職業問題可能有三方麵原因:一是依賴性強,缺乏對自己的責任感和自信心,缺乏職業決策能力;二是缺乏信息,即缺少職業決策所必須的根據;三是選擇職業過程中由於自身的猶豫或環境的幹擾而引起的心理衝突或焦慮。指導者的任務首先在於查明個體職業問題的範圍,然後同被指導者共同作出新的嚐試性的決策,或改變被指導者的某些行為。

行為理論是由約翰·克魯布爾茲(J。KrumboKz)發展起來的。他把行為學派班杜拉創立的社會學理論運用於職業指導。他認為影響人的職業發展的因素很複雜,其中主要受四個方麵的影響。

(1)遺傳因素和特殊能力。如性別、身體素質和智力等。

(2)環境狀況和特殊事件。如所受的訓練、家庭條件、個人經曆等。

(3)學習經曆和學習模式。也就是說個體是采用何種方式來學習的。

(4)職業傾向方麵的技能。

這四個因素結合起來相互作用,會對人的職業發展及行為發生重大影響。行為理論著重研究了焦慮對職業決策的幹擾作用。主張根據被指導者產生問題的原因而采取不同的指導策略。

行為理論的職業指導在幫助被指導者消除焦慮和獲得技能方麵做了大量研究,研究者們提出了“教會被指導者決策”的觀點,並提出訓練和提高被指導者職業決策能力的方案和步驟。主要步驟如下:

(1)製定個人的職業目標。

(2)參加團體活動,增強自我責任感。

(3)熟悉職業特性評價工具。

(4)收集職業信息並進行分類。

(5)對職業領域進行嚐試性決策,並進行職業決策方麵的訓練。

(6)再次評價所作出的選擇,檢查其能否達到所期望的職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