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同樹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不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這種差異主要是個性的差異。個性一詞來源於拉丁語Persona是指演員戴的假麵具,心理學沿用了Persona的含義,把個性定義為一個人穩定的心理特點的綜合。個性包括了相互聯係的兩個方麵:一是個性傾向性,表現為個體的興趣、態度、需要、動機、理想、信念、價值觀、世界觀等。二是個性心理特征,體現個體之間的氣質、性格、能力等方麵的差異。個性差異是影響職業適應性的重要因素,本章中對職業需要、興趣、氣質、性格和能力等個性差異及其與職業的關係做些論述。

    一、職業需要及其類型

    心理學所揭示的規律認為,人的行為是由動機支配的,而動機則是由需要引起的。一般來說,人的職業行為也是在某種職業動機的驅動下,為達到某個職業目標而發生的。個體職業行為的基本模式。

    所謂職業需要是一個求職者對某種職業的渴求或欲望。這種渴求或欲望是個體職業行為的積極性源泉。

    人類社會分工出現後,職業需要就產生了。原始的職業需要,實際上隻是一種生存需要,勞動被認為是一種痛苦的事情。隨著社會的發展,職業不斷分化和產生,賦予了職業需要許多新的內容,職業變得更加多種多樣,人們對職業的需要也不盡相同。根據職業需要的發生過程,可以將職業需要分為自然性職業需要和社會性職業需要;根據所指向的對象,可以分為物質性職業需要和精神性職業需要;根據職業需要實現的程度,可以分為合理職業需要和不合理職業需要。

    1.自然性職業需要和社會性職業需要如果職業需要隻是為了謀求保持或維持自已的生命以及延續後代的條件,這種職業需要就隻能是自然性職業需要。沒有自然性的要求,個體就不能生存和延續後代,因此,自然性職業需要是保障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在野蠻時代,勞動過程不能給人以幸福和滿足,職業需要主要表現為自然性的需要。當然,人類滿足需要的方式和手段已經不同於他的動物祖先了。動物隻是靠周圍環境中現成的天然物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它的生理組織預先決定了它需要的物品範疇,在滿足方式上也是無所顧忌的,表現出動物所固有的目的性、排他性、放縱性、野蠻性、殘忍性和貪婪性。而人無論在滿足需要的內容上和形式上,都是社會曆史發展的產物,依賴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受社會生活條件的製約。

    社會性職業需要,是指在社會職業活動中形成的對人類文化的欲求、對政治和交往活動的欲求等。如成就的需要、社會交往的需要、社會讚許的需要等,人所處的社會生活製度和經濟地位不同,社會性職業需要也就不同。社會性職業需要得不到滿足,雖然人的生命不會因此而受到傷害,但會使人產生一種不舒服、不愉快的感覺,從而影響從事該職業的積極性,降低勞動效率,甚至失去心理平衡。

    2.合理的職業需要與不合理的職業需要人的職業需要是複雜多樣的,不同的職業對求職者的素質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並不是人們的所有職業需要都能變成現實。人的職業需要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職業結構的變化而變化。在火車還沒有誕生之前,你就不會產生當火車司機或列車員的職業欲望,同樣,沒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素質作保證,你也不能實現當宇航員的願望。每個人都應當對自己的職業需要有一個客觀的科學的分析,鞏固那些合理的需要,逐漸修正或放棄那些不合理的需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