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提到,農業類職業所覆蓋的範圍十分廣泛,與農業和農業科技有關的職業不僅數量多,而且十分複雜,不同類型的職業其性質、內容和特點以及對人的素質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在本節中我們僅對農業科研、農業推廣、農業教育和農業管理四類職業對從業者的一般要求做些探討。

    一、農業科研人員

    農業科研人員是運用嚴謹的科學方法向農業生產和管理的未知領域探索的工作,要在農業發展的某個環節上做出新的、創造性的、有價值的貢獻。廣義的現代農業科學研究包括了生物理論、農業化學、農業資源、農業機械、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經濟、農業管理等一係列內容的研究。

    (一)農業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及發展特點

    我們知道,決定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力量是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而現代科學技術則是農村生產力中最活躍、最有決定意義的因素。過去幾十年中西方經濟學家對農業科學研究的收益率做了各種估計,在美國,把農業科研分成技術偏向和科學偏向兩種類型。技術偏向的研究是以開發新的農業技術為目的,如作物栽培、動物生產、農藝學、工程學、農業生產管理等。科學偏向的研究主要回答與技術開發有關的科學問題,如植物學、植物病理學、生理學、動物學、土壤學、遺傳學等。在1927—1950年,美國農業技術研究收益率為95%,科學研究收益率為110%;1947—1971年,美國農業技術研究收益率為130%,科學研究收益率為45%。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科學研究有了很大的發展,目前全國農業科研機構中擁有各類農業科研人員3萬多人,地區以上的科研單位1000多個,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為農業生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糧食單位麵積產量從1949年的1035kg/hm2,1996年增加到44821kg/hm2,棉花單位麵積產量1949年為165kg/hm2,1996年增加到890kg/hm2.有人估計,70%的糧食增長量,80%的棉花增長量歸功於農業科研和推廣。可以肯定地說,沒有農業科學研究的現代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顯然,沒有礦質營養學說、雜種優勢學說、分子生物學說等現代科學理論,就不會有化肥的製造和使用,也不會產生現代育種技術和現代生物技術。

    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研究表現出以下六個特點:

    (1)農業科研與農業生產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它的發展水平和規模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的發展。20世紀初,科學技術在國民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隻占5%,到70年代末達到了50%~70%,農業科技成果對農業生產率提高的作用達到了60%~80%。

    (2)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研究與基礎科學各專業、各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與促進日益明顯,出現了許多邊緣學科和綜合學科,進一步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被譽為“綠色革命”的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的水稻品種IR係列、墨西哥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培育的矮杆小麥品種,就是集中了種質資源、遺傳、育種、生理、栽培、土肥等多學科的力量和成果才得以成功的。

    (3)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研究不斷地向宏觀和微觀兩個方向發展。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的深入發展,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越來越大。農業生態學的發展,人造地球資源衛星的使用,擴大了人們的視野,使農業生產的整體性越來越強。這種宏觀與微觀的結合,孕育了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的重大突破。

    (4)試驗手段現代化。農業技術的重大突破,一要依賴於新興科學理論的指導,二要借助於先進的技術手段。電子顯微鏡的使用,光譜和氣相、液相色譜儀等精密定量分析儀器的使用,以及宏觀方麵的航測、遙感技術,電子計算機等的應用推動了實驗手段的現代化。

    (5)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研究與社會科學的聯係和滲透越來越緊密。農業發展中的許多重大問題,需要農業技術研究部門和社會科學研究部門的多方麵的合作才能解決。

    (6)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研究的規模和組織形式日益擴大。許多重大的課題已經發展到必須由國家統一組織和計劃的程度,有的必須由國際合作才能完成。

    (二)農業科研人員的素質要求

    農業科學研究是探討農業生產以及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科學和技術問題,為提高產量和改善品質服務的活動。它與重大的社會責任相聯係,社會對農業科研人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1.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獻身農業科學的精神 農業科研在社會發展和造福人類中的特殊地位決定了農業科研人員必須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所謂社會責任感是指科研人員在科學研究活動中對所承擔的社會使命、職責、義務所持的堅定的態度,這種態度是對農業科研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的一種強烈的自覺意識和崇高的感情。社會責任感是在農業科學研究自覺運用嚴謹的科學方法,連續不斷地向未知領域進行探索的內在動力。具體說,農業科學研究工作者首先要熱愛自己的職業,有“農興我興,農衰我恥”的行業意識,以振興農業為己任。其次,選擇課題時要把有重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課題放在首位,敢於解決農業生產中的複雜問題和重要問題。再次,要有堅持真理,實事求是,為農業科學而獻身的精神。馬克思曾指出,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隻有不畏勞苦勇於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科學研究麵對的未知世界,猶如尚未開發的地下宮殿潛藏著難以預料的風險,隻有具有獻身精神的人才能無所畏懼地在惡劣和險峻的環境中進行探索。農業科研不僅艱苦,而且周期長,一些重要成果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因此農業科學研究工作者,要有知難而上、鍥而不舍的精神,急功近利的人不適合農業科研工作。

    2.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農業科研人員首先要有紮實的科學知識基礎,任何研究都是建立在已有知識基礎上的,一切重大的創造無一例外地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沒有必要的基礎,研究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其次要有廣博的知識。“學愈博則思愈遠”,隻有掌握了廣博的知識,才能產生新的思想和觀念。具體到農業科研人員來說,其知識結構要根據研究內容來構建,圍繞著研究方向向外擴展,了解與自己研究方向有關的知識,能夠掌握有關研究的最新動態。我們強調要有廣博的知識,並不是要雜亂無章地去學習和掌握任何知識。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班廷創造的糖尿病的知識,用他自己的話說,隻用15分鍾就能講完。可是這15分鍾的知識組合,卻足以攻克當時像癌症一樣可怕的糖尿病。同樣,對一個育種工作者來說,遺傳理論、栽培學和各種育種技術方麵的知識是必不可少的。但文學知識、曆史和天文學知識對能否完成科研任務則不發生直接的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業科研工作者還要具備經濟學、市場學、社會調查和管理學方麵的知識,因為這些知識對正確了解社會需要、科學地進行選題決策和順利地完成研究任務具有重要作用。

    3.良好的心理品質許多研究表明優秀的科學研究工作者具有以下心理特點:廣泛的興趣,流暢的思維,豐富的想象,目標明確,意誌堅強,喜歡標新立異,較高的自信和抱負水平。農業科研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需要從業者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特別要強調三個方麵的心理品質。首先對自己所從事的研究要有濃厚的興趣,興趣可以使枯燥的科研工作變得愉快,可以調動人的整個身心的積極性,使人思維活躍,情緒高漲,推動人大膽地去創造和探索。興趣是研究人員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動機和成就欲望的基礎。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之所以對水稻育種做出巨大貢獻,是與他對水稻育種工作的濃厚興趣和對想知道雲南山區的一種野生稻與常規品種雜交是何結果的好奇心分不開的。興趣也是一個人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形成的基礎。其次,要有豐富的想象和創造思維品質,豐富的想象和創造思維品質的結合是解決複雜農業科研問題的必備品質,愛因斯坦曾經指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假說的提出、理論的創立、新的實驗方法和新的技術的發明都離不開這一品質。再次,要有頑強的意誌品質。表現為意誌的自覺性、意誌的果斷性和意誌的堅持性。意誌的自覺性是指對自己研究工作的意義有明確的認識,並能夠自覺地控製和調節自己的行為,使自已的活動不偏離研究方向。意誌的果斷性以對事物的正確分析、當機立斷為特征,那些優柔寡斷、謹小慎微的人,在科學研究的競賽中隻能坐失良機。意誌的頑強性是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怕困難和挫折,堅持到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品質。農業科研活動有時幾天幾夜守在實驗室,有時風餐露宿在田間,而且經常會遇到失敗挫折,隻有堅強意誌品質的人,才能不為艱苦的環境和挫折所折服,不為其他因素所幹擾。才能最終實現科學研究的目標。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