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需要是青年人的最主要的需要。無論是低級的生理需要,還是高級的精神需要都隻能在職業活動中實現。人人都希望選擇或擁有一個理想的職業,職業需要不能滿足,職業活動就無法開展,生理需要就沒有物質保障,就會失去安全感,社會交往就會受到限製,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慰感就會受到傷害,優越感和成就感也就更無從談起。

    二、職業動機

    職業動機是在職業需要和職業理想的基礎上產生的。一個人具有當一名網絡專家的職業需要,就會構成這種職業動機,促使自己去學習、鍛煉和得到這一職業。但並不是任何狀態的職業需要都能產生職業動機。首先,職業需要的強度要達到一定水平,如果職業需要僅是處於萌芽狀態的理想,由於信息量十分微弱,不足以在意識中反映出來,這種狀態的職業需要不會產生職業動機。其次還要有滿足職業需要的誘因條件。職業動機總是與一定的誘因條件相聯係的,一個人想當宇航員的動機,隻有在社會上存在這一職業並具備當宇航員的條件才存在,沒有這種職業存在,職業需要再強烈也隻是空想而已。

    同樣的職業目標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職業動機。有高尚的、正確的職業動機,也有卑賤的、錯誤的職業動機;有生理性的職業動機,也有心理性的職業動機;有個人性的職業動機,也有社會性的職業動機。不同的職業動機對人的職業生涯有著不同的意義,具有強度不同的推動力。尤其是對職業興趣的穩定性、持久性和興趣的效能有著直接的影響。事實證明,高尚的、社會性職業動機比個人的、生理性職業動機有更大的推動力量。

    在現實生活中,職業需要和職業理想是多種多樣的,而且是發展變化的。在同一時間內也往往存在幾種不同的職業動機,甚至是彼此衝突的動機,構成職業動機體係。在這個體係中,那種最強烈而穩定的職業動機叫優勢職業動機或主導職業動機。一個人選擇職業的行為過程是由主導職業動機支配的。各種職業動機之間還往往存在著矛盾和鬥爭。隻有通過動機鬥爭才能過渡到職業行為。在選擇職業的過程中,是選擇待遇高的職業,還是選擇最能發揮特長的職業;是選擇艱苦的工作,還是選擇舒適的環境;是留在大城市,還是去邊疆……需要進行激烈的動機鬥爭。當某種職業動機取得主導地位時,才能順利導向行動,才會確立職業目標。

    職業目標是由職業動機產生的。在職業行為前麵有職業目標吸引,在職業行為背後有職業動機驅策,因而使職業行為獲得了極大的推動力。在職業目標之間也常常存在矛盾和衝突,不及時解決往往會導致心理衝突,而正確選擇職業目標是解決衝突的惟一途徑。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