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良好的思想品質,熱愛教育事業 加裏寧曾經說過:“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全體學生,這點往往是察覺不到的。但還不止如此,可以大膽地說,如果教師很有威信,那麽這個教師的影響就會在某些學生身上永遠留下痕跡。”教師要培養出優秀人才,首先自己要有優秀人才的素質,隻有具有鮮明的政治方向,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熱愛教育事業,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教書育人”、“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等千百年來形成的教師風範,同樣是今天農業教育工作者的行為準則。此外,教育是一項崇高而艱巨的事業,我國農業教育尚不發達,農業教育工作者待遇不高,工作條件艱苦。因此,作為農業教育工作者還必須具有耐清苦和獻身教育的犧牲精神。

    2.學識淵博,特別是要有良好的農業係統知識 具有淵博的學識是優秀教師必備的品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顯然,無“道”無“業”,何以為人“解惑”。現代科學一方麵不斷分化,一方麵又不斷綜合,任何一門學科要得到發展,都要依賴於相關學科的支持。這就要求農業教育工作者既要學有專長,又要廣泛涉獵。除了具備自己所教專業的知識外,還要懂得教育學、心理學、了解教育對象的特點和需要,特別是要對農業科學理論和技術知識有係統的了解,對農業發展的趨勢、國家農業政策有較全麵的認識。這樣才能把握住所教授的學科在農業整體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及時把握農業科研的最新成果和理論動態,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教學內容,能夠站在科學發展的前沿來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此外,農業教育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教育活動,農業教育工作者不能局限於書本的說教,還必須有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這樣才能做到理論聯係實際,提高教育質量。

    3.具有較強的教學能力 教學能力是完成教學工作所必備的綜合能力。它包括教育對教育思想與教育方針的理解能力、教學規劃能力、合理運用教材的能力、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能力、言語表達能力、教學組織能力、現代教學工具的使用能力等。缺乏任何一種能力都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特別是語言表達能力,為古今中外教育家所重視。語言表達能力是教師培養人才的重要手段,教師的語言應該是簡約不繁,通達易曉,從微小淺近處人手表達至善的道理。教師的語言素質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教師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學語言比對話語言更需要嚴格的邏輯性、結構的完整性和修辭的正確性。也不像書麵語言那樣可以供人慢慢琢磨和便於修改。有些很有學識的教師,往往語言表達不清晰,很難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作為農業教育工作者,由於教育對象的複雜性,必須能根據教育對象的不同(有時是大學生,有時可能是各種文化層次的農民)選擇適合的語言表達方式,做到清晰、簡明,有邏輯性和感染力,能夠藝術地再現自己的知識。

    4.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 良好的心理品質包括良好的人格和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學活動是影響人的活動,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品質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受教育者的行為,使得教師這一職業對從業者的心理品質的要求比其他職業更為嚴格。對於農業教育工作者在人格特征上,首先要求要有廣泛的興趣,同時對自己所從事的專業領域和教育工作具有穩定的興趣,這是激發和調動內在潛能以及形成淵博知識的前提,有利於培養相應的能力和形成與職業要求的情感性格特點。其次,要有良好的注意品質(包括廣闊的注意範圍、注意的穩定性、注意的轉移性等)和記憶品質。這對農業教育工作者與受教育者建立良好關係,及時發現教育對象的反應和需要是十分重要的。再次,要有良好的思維品質,如思維的獨立性、敏捷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等。農業教育工作者還要特別強調創造性品質,這一點在農業科研和農業技術的應用過程中顯得十分突出,因為任何農業技術都受到自然環境的製約,機械照搬往往導致失敗。農業教育工作者不僅自己要有創造思維,還要為受教育者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提高他們的創造能力。

    教育不同於以物為對象的工作,教師的心理狀態不僅會影響工作效果,而且會給教育對象帶來影響。教師隻有具備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調節自己與環境的關係,才能精神飽滿、積極向上、精力充沛、勇於進取,對未來充滿希望,才能塑造出受教育者的良好心理品質。

    四、農業管理人員

    農業管理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農業管理包括農業生產過程及其有關的各個部門的管理,如農業行政管理、農業執法、農業科研管理、農業資源管理、農業經濟管理、市場管理、農業環境管理、農業生產管理等。狹義的農業管理就是指農業生產過程的管理,是指農業生產組織為了實現農業計劃目標,管理者對組織內影響農業生產全過程各種因素進行組織、計劃、指揮、協調、控製,以促進其優化組合,取得良好效益的過程。

    (一)農業管理的意義與內容

    管理、科學和技術被人們公認為是現代社會的三大支柱,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對管理的作用都十分重視。對於發展中國家,管理比投資和技術更重要。農業管理在實現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加速農業產業化和實現農業生產與社會協調發展方麵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實現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協調發展。我國是資源短缺的國家,我們用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有人預測到21世紀30年代,我國人口將增至16億,耕地麵積將減少到人均0.055hm2(0.83畝)。人地矛盾將更為突出。要解決吃飯問題,加強對農業的管理是非常迫切的。在自然資源的利用上,農業管理要根據自然條件的特點遵守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原則,製定合理的農業生產結構。在社會資源利用上可以使人力、資金、設備、交通、運輸條件發揮充分的作用,實現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經濟效益。農業管理要通過一係列經濟、法律和行政的手段保持農業生物之間、農業生物與環境之間在一定程度上的協調、穩定和平衡狀態,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降低農業活動風險。農業是高風險、低效益的產業,農業管理通過采用先進的手段和科學的方法來收集、分析、判斷經濟信息,對農業生產項目進行科學預測和決策,製定合理的計劃、方案,以降低農業風險。

    (3)推動科技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一方麵,農業管理要根據農業科技、農業生產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製定合理的促進科技進步和科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並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業科技對農村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麵要調整社會技術組織的結構,構建農業管理的係統工程,實現農業科技、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