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90後學生追求時尚的特點,王曉湘給活動起了一個頗有品位的名稱——“廣院下午茶”(廣院即北京廣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的前身)。活動初期,王曉湘與朋友每人拿出500元啟動資金購置了茶具。

    王曉湘起初把參加“廣院下午茶”活動的人數控製在10人,但每次報名的都有好幾十人。活動每周都舉辦,王曉湘每周都要向同學征集一個青年人普遍關心的主題,包括就業、情感、考級考證等,每期圍繞一個主題,對主題感興趣的同學都可以報名。說是“廣院下午茶”,參加的可遠不止中國傳媒大學本校的學生,還經常有北大、清華、人大等其他高校的同學慕名前來。原本是“下午茶”,但學生來了一撥又一撥,不斷有人加入,類似農村裏的“流水席”。一些公司老總知道後,也跑到這個平台招聘傳媒策劃方麵的人才,更讓王曉湘意想不到的是竟然還有人捐錢給廣院下午茶。截至大學畢業,“廣院下午茶”活動總共舉辦了22場。

    2014年6月,大學圖書館前,操場的草坪上,隨處可見身穿學士服的同學,擺出各種姿勢拍攝畢業照,轉眼就要畢業了,是考研,是就業,或者自己創業?王曉湘的心裏還沒有底。她心想,大學四年,自己一直在做與茶葉相關的事情,有了深厚的人脈資源和一定的營銷經驗,既然都這樣了,就把它作為一個創業項目做下去。在一次“下午茶”活動上,一位同學半開玩笑地說:“既然大家都這麽喜歡喝茶,那就幹脆集資承包一座茶山,這樣既保證茶葉品質,知根知底,又省去了批發零售環節,真正物有所值,兩全其美。”同學的一句話,更加堅定了王曉湘創業的信心。

    眾籌包茶山,走進米蘭世博會

    2014年7月1日,王曉湘從大學畢業,回到家鄉福建省安溪縣劍鬥鎮福鬥村。這裏雖然是鐵觀音主產區,由於茶農缺乏管理技術,製作出來的茶葉品質不好,賣不起價。靈光一閃,王曉湘瞬間有了上山種茶的念頭,想通過眾籌承包村裏的茶山,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成為茶山的股東。她把自己的想法和父母說了,得到了父母的支持。父親還自告奮勇地要做女兒的技術顧問。

    王曉湘找到福鬥村村主任王盼藝,說出了承包茶山的想法。在王主任的幫助下,王曉湘挨家逐戶找到茶農談判,上山實地踏勘後,承包了該村石竹後的5座茶山的60畝茶園的經營權,福鬥村委會專門出具承包茶山的證明。

    與村委會簽訂包山的協約後,王曉湘撰寫了“一百塊錢包茶山”的項目策劃書,在眾籌網發布,從承包的60畝茶園中拿出其中一座山頭8畝茶園接受眾籌,編號為“一號山頭”。為了讓更多人參加,她將眾籌金額設為100、1000、10000元三種檔次,把承包的茶山麵積、預估產量和人工費、材料費等所需投入詳細列出,在一年內舉辦兩場“不知名茶產品發布會”,現場提供茶葉生產製作全過程視頻實錄、質量檢測說明書等,並根據投入的金額按比例分配茶山產出的茶葉,讓投資者自己決定是否投資及投資多少。消息上線發布後,立即就有人跟投,有多個投資人接連造訪,一位叫做潭淺的網友,拿出了1000元參加眾籌,成為第一位跟投包茶山的股東,最大一筆是50萬的現金投資。從7月12日上線發布眾籌的消息,到7月28日,短短半個月就吸引66個跟投人,眾籌到60萬元的項目資金。通過資源整合,王曉湘還在中國傳媒大學西校區開辦了一個線下體驗店,並創建了“一號山頭”股東群。投資人之間因為茶而相識,因為熱愛生活而相知,線上常有互動,線下也多有走訪,有些人成為了好朋友。王曉湘說:“眾籌的優勢是可以在茶葉未發芽期間就可以拿下市場訂單,沒有市場、流通、資金的壓力,同時也可以控製質量。更重要的是運用互聯網思維,建立一個與用戶互聯互通的茶產業價值鏈”。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