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江蘇江都人。汪中是清代中葉諸多領域卓有建樹的著名學者。

汪中出生在一個非常窮困的家庭裏。汪中的父親汪一元,是個知識分子,精通天文、數學、樂律等,卻懷才不遇,生活窮困潦倒,在汪中7歲的時候,父親貧病交加而死去。汪中的父親沒有留下一絲一毫值錢的東西。汪中已經24歲了,生活仍舊窘迫。朋友請他吃飯,汪中眼見餐桌上那肥美的大閘蟹,想到自家生活,倍感辛酸,正是:

旱歲魚鹽生物少,貧時蝦菜食鮮難,

老親病後無兼味,掩淚尊前對晚餐。

汪中生活窮苦,他的母親卻勤勞堅韌,且識文斷字。母親沒錢供他讀書,隻好“口授塾中諸書”為汪中進行啟蒙教育。

14歲的汪中,為生活所累,更是出於對學習的渴望,汪中給書鋪當小夥計,借此機會,他讀遍了書鋪裏所有的書。汪中20歲時,應試考了揚州府第一名,得入江都縣學讀書。從此汪中學習更加勤奮。

鹽船的一場大火,把壓在他心頭多年的憤懣激發起來,汪中憤怒地寫下了《哀鹽船文》,他的老師為他作序,讚譽道“驚心動魄,一字千金”。打這以後,他的老師更加喜愛汪中,為他提供群經典籍,使他的學識更加豐富,眼界更加開闊,也拓展了汪中治學的領域。

33歲的汪中,考取了拔貢,提學對他的學問十分欽佩,並鼓勵他說,按你如今的學識水平,可以入仕為官了。汪中聽了提學的話,笑著搖了搖頭,提學根本猜不透他的心思,更不知道他的誌向。

學而優則仕,讀書人讀那麽多書,都是準備“貨與帝王家”,賺養家糊口錢的。汪中致力於經術,放棄了科舉應試。用他自己的話說:“有誌於用世,故於古今沿革,民生利病,皆博問而切究之。”汪中治學目標的轉移,與他的苦難出身有關,更與他的濟世救國的誌向有關。他研究經術,不是埋首故紙堆裏就不出來了,而是希望從中尋找到“合於世用”,改造現實社會的思想武器。

汪中治學考據嚴謹,目光遠大,視野開闊,思想深邃,不拘泥於舊有的定論,而是提出符合實際的獨到見解。因此,他的思想觀點,得到了當時幾位經學大家的首肯與推崇。

學識學問上的長進,,社會現實的耳聞目睹,生活磨難的切身體會,使汪中形成了愛憎分明,對封建禮教強烈的批判意識,對掙紮在苦海之中的勞苦大眾也充滿了摯愛和同情。他寫的《經舊苑吊馬守貞文》,在俗人眼裏,不免有小題大做之嫌。像汪中這樣出名的學者,為秦淮八豔之首的馬湘蘭辯誣,似乎有違常理。但是汪中認為,馬湘蘭“倚門之笑,綢繆鼓瑟之娛,諒非得己”。往下他又接著說道:“托身樂籍,少長風光,人生實難,豈可責之?”隻有生活所迫,才不得不做這個行當,還有什麽可指責的呢?

簡評:

困苦的生活磨不掉積極進取的心,書法家啟功曾說汪中是自己青年求學時的偶像。汪中也是一位狂放的學者,類似於揚州八怪似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