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1180~1251)字明之,南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人,晚號東垣老人。是中國古代金、元之際的傑出醫學家,也是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對中醫理論貢獻極大,故後世有“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之說。

李杲勤奮好學,勇於探索,認真學習古典醫學書籍,並做了深入的研究,獲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對中醫學理論有較深的造詣。他一生除了深入研究醫學典籍,精心習醫和忙於診務外,還著有《傷寒令要》、《蘭室秘藏》、《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等專著,特別是《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兩書,對中醫學術的發展影響很大,受到後世醫家的廣泛重視。

李杲不墨守成規,師古而不泥古。對前代醫家的學說,總要在親身實踐中加以檢驗。他結合自己幾十年的醫療實踐,創造性提出了“脾胃學說”。他認為人體各種營養物質的來源,最重要的是依賴“脾胃”的不斷攝取和消化飲食物轉化而成。因此一旦脾胃功能受到傷害,就會生病。體質虛弱的人在患病之後,由於脾胃功能低下,機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生化無源,機體各組織器官也相應低下,協調作用也差,治療就變得困難,並能使疾病轉成慢性疾病。所以他創造性地提出了人以脾胃為本和“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學術觀點,在治病用藥方麵強調調理脾胃。

李杲把導致脾胃功能受損,造成體質虛弱的原因歸納為勞役過度,饑飽失常、寒溫不適和長期的過度精神緊張。這種把精神情感方麵的變化作為發病重要因素的觀點,在當時是一個重大發展和突破,即使從現代發病學的觀點看,也是很值得重視的。

李杲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重大的醫學突破,是和他一絲不苟,刻苦鑽研的探求態度密不可分的。他對每一病例,都深究始終,作大量的記錄。《脾胃論》一書,是他在去世的前兩年寫成的。當時他是年已古稀的虛弱老人了,盡管如此,他仍然不舍晝夜地翻閱書籍和整理浩繁的醫案,著實有些“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勁頭。《脾胃論》是他一生心血的結晶,也是他執著探求精神的凝聚。

簡評:

我們也許都不能成為李杲,家境,天分,良師,這些都是不可控製的,但我們可以去試圖嚐試像他一樣思考,去展示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