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充,南朝吳郡吳(今江蘇蘇州)人。在29歲之前,張充是個不學無術,遊手好閑,放蕩不羈,貪圖享樂的人。人們背地裏說:“紈絝子弟,不過如此。”

張充的父親張緒,是南朝蕭齊時期的名臣,曾擔任過中書令、國子祭酒、吏部尚書、金紫光祿大夫等要職,他為人謙和,飽讀詩書,很受人們的敬重。但是,張充卻不爭氣,唯獨喜好玩耍,飛鷹走狗、打獵玩樂。人們都說“子不教,父之過”,張緒隻顧在京城做官了,沒有閑工夫管教自己的兒子。其實張緒在京城為官,的確很少回家,管教兒子的事,有心無力。

有一次,張緒從京城回來,剛進縣城西門,正巧碰上要出城打獵的張充。張緒看見兒子左臂套著皮套袖,肩膀上駕著隻精神抖擻的獵鷹,右手牽著條瞪大了眼睛的獵狗,非常氣惱,張充見實在躲不過去了,隻好硬著頭皮走了過去,放下肩上的獵鷹,脫下皮套袖,把獵狗交給隨從,對父親行大禮。

張緒強壓怒火,教訓道:“這一身擔負兩樣勞役,真太辛苦你了!”聽到父親對自己的責備,張充羞愧萬分。張緒認為兒子並非不可救藥。於是,他狠狠地教訓了兒子一頓,要他從此重新做人,改過自新,讀書上進。

父親對自己嚴厲的批評,使張充無地自容,他跪在地上對父親表示:“我聽說一個人三十而立,今年我29歲,我明年一定會變個樣子。”父親聽了兒子那幼稚的回答,哭笑不得根本對他沒抱什麽希望。

張充從此“修身改節”,斷然丟掉了鷹,棄了狗,扔掉了所有打獵的家夥,躲進了書齋,發奮讀書,很快有了進步。盡管張充起步較晚,但由於有年齡、閱曆以及家庭環境等優勢,對他鑽研知識,認識問題,大有助益。他而立之年才“立誌”,一些文人與士大夫覺得他的突變很新鮮,出於好奇,便經常同張充一起辯論各種哲理問題。張充博聞強記,口齒伶俐,與文人士大夫辯論問題,總能有很好的表現。後來,人們都說,張充的辯才,可同他的叔叔張稷媲美。張稷是當時有名的才子。人們拿張充同張稷比較,可見張充的進步很大。

後來,張充擔任了吏部尚書,,隨後擔任國子祭酒,專門負責政府教育機構和最高學府工作。由於他的政績突出,不斷得到提拔和重用。

張充為官清廉正派,史家評價他是“少不持操,晚乃折節,在於典選,實號廉平”,並稱他為梁朝的名士。

簡評:

“一身兩役”出自《梁書·張充傳》:“一身兩役,無乃勞乎?”今天意思就是一個人做兩件事,有一身而二任的意思。看來有誌於學,什麽時候都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