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字承祚,三國時人。

五六歲時,陳壽就開始跟著父親在家中讀書寫字。他天資聰穎,勤學好問,在19歲那年就把家中的全部藏書讀完了。他這時還在一所私塾裏讀書,私塾先生教的書本他很快就學會了。他渴求學到新的知識,便到很遠的地方向一位叫譙周的老師求學。

陳壽的老師譙周,對孔子的學說很有研究,被朝廷封為光祿大夫(親近皇帝的高級顧問官),是當時首屈一指的古代史學家。他開辦的私學在巴蜀一帶最出名,許多豪門貴族都把子弟送到這裏來讀書。

陳壽來到這裏以後,勤奮學習。從來沒有一個學生讀過的竹簡、帛書,一捆捆一堆堆放在角落裏無人過問,陳壽卻把它搬了出來。每天,天剛蒙蒙亮,他就爬到山坡上去讀書;當夜闌人靜的時候,陳壽仍然獨坐在書院的燭光下刻苦攻讀。譙周的學堂裏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用功的學生,他高興地說:“昔日仲尼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我幾十個學生中出了一個陳壽,也算不枉終生為教啊!”

在譙周的指導下,陳壽進步很快。他精心研讀了諸子百家的經典著作,鑽研了六藝以及天文、曆法、算術、醫學等各方麵的知識。他最愛讀的是那些古代的曆史名著,春秋戰國的群雄爭霸,秦漢王朝的興亡更迭,都引起了他莫大的興趣。《尚書》、《左傳》、《公羊傳》、《榖梁傳》、《史記》、《漢書》等,他讀了一遍又一遍。那時候,還沒有發明印刷術,為了得到這些書,陳壽一麵讀,一麵抄,一麵背。他不僅為曆史上那些動人的故事所激動,而且對那些寫史的人也非常敬仰。他立誌長大以後,也能當上一名史官,給後人留下一部史書。

五年寒窗,陳壽孜孜不倦地苦讀,成為一個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的青年。他這時感到,要寫史書,光靠讀書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要搜集和整理資料。於是,他告別了老師,回到了故鄉。經過數年的艱苦努力,他終於寫出了著名的《三國誌》,這部書凝聚了他畢生的心血。

《三國誌》善於敘事,文筆簡潔,剪裁得當,當時就受到讚許。在我國浩瀚的史書典籍中,《三國誌》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千多年以前,它就與《史記》、《漢書》、《後漢書》合稱為“四書”,在“二十五史”中,它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

簡評:

陳壽有一個燎發讀書的軼事:孤燈夜讀時,困倦瞌睡,他就用燃燒的麻梗燒自己的頭發提神,然後一直讀書到天亮。這種自虐自是不可取,進取精神卻是要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