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危機對拉美國家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和一係列嚴重的後果:大量資金流向國外,國際收支更趨惡化,資本貨、能源和原材料的進口大幅度下降,經濟發展速度嚴重受挫,通脹率猛升。整個80年代,拉美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僅為1.1%,個別年份甚至出現負增長,工業產值年增長率隻有0.5%,人均收入下降10%,除個別年份外,通脹率一直保持三位數,1990年甚至高達1491.5%。

    拉美債務國為此而付出的代價是整整“停滯的十年”或“失去的十年”。

    (二)拉美國家陷惡性循環

    造成拉美債務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就國際形勢而言,主要有:

    首先,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出現了滯脹甚至危機,它們為擺脫本國的經濟困境,紛紛提高利率,國際資本市場的利率也隨即拔高,並在整個80年代一直居高不下。1980年至1989年的年平均利率為5.85%,相當於1974年至1979年時的6倍。

    由於進入80年代後,美元變得十分堅挺,拉美國家的貨幣卻因經濟形勢的逐漸惡化而日益貶值,這樣拉美債務國的外債在無形中大大地增了值。

    其次,進入80年代後,國際貿易環境大為惡化,初級產品價格大幅度下降,拉美國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初級產品深受其害。1989年拉美出口的初級產品價格僅為1980年的80%左右(石油及其產品除外),1982年至1989年的年平均商品出口值僅為1981年的78.5%。高利率和出口值下降不但直接引發了債務危機,而且還迫使拉美國家長期陷於借新債還舊債的惡性循環中。

    再次,世界石油價格的大波動對拉美國家影響極大:提價,使拉美非產油國用於進口石油的支出成幾何級數地增長,國際收支為此日趨惡化;降價,則對墨、委等拉美石油輸出國的經濟造成沉重打擊。

    (三)西方國家出麵救急

    債務危機爆發之初,拉美國家曾提出“以發展促還債”的主張,遭到西方國家的抵製。西方債權國和債權銀行采取協調一致的立場,要求拉美債務國實行“緊縮性調整”(即盡全力擴大出口,壓縮進口,通過犧牲經濟增長、爭取外貿盈餘的辦法償還債務),保證按期償還債務。美國政府和國際金融機構(主要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從新自由主義理念出發,全盤否定拉美國家以往實行的“進口替代”內向工業化發展模式,認為拉美債務危機的根源在於該地區實施了內向增長模式和保護主義政策,以及國家在經濟中發揮的作用過大、私人部門的相對軟弱。

    由於這場拉美債務危機規模大、來勢猛、波及麵廣,它震驚了整個西方世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趕緊采取了一些應急措施緩解危機,深受危機影響的拉美債務國也紛紛進行經濟調整,力圖緩解債務危機。

    1982年下半年至1985年上半年為調整的第一階段。拉美國家按照傳統做法,並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壓力下,普遍進行緊縮型的應急調整:犧牲經濟發展,實行“急刹車”政策,減少投資,壓縮消費、擴大出口,讓人民勒緊褲腰帶,籌集資金以償還債務。這種政策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償還問題,反而使國家和企業還債能力下降,國內經濟嚴重衰退,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1985年美國提出“貝克計劃”(Baker Plan),主張由國際商業銀行和多邊金融機構向發展中國家中的重債務國提供款支持,但要求債務國進行“綜合、全麵的宏觀經濟與結構改革”,即:實行國有企業私有化,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幹預,進一步開放資本和股票市場,放鬆投資限製、實行資本流動自由化,實行貿易自由化和進口管製的合理化,改革稅收體係和勞動力市場,以及糾正價格扭曲現象,等等。並以此作為進行債務談判的條件。拉美一些國家在外資流入急劇減少的情況下,為從美國和國際多邊金融機構獲得更多貨款,被迫接受了某些結構性改革的附加條件,開始了經濟自由化改革的進程。“貝克計劃”實際上承認了“以發展促還債”的原則,但相關措施遲遲不能到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