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許多拉美國家或是依靠本身擁有豐富的石油或其它礦產資源,或是由於經濟持續多年一直處於高速增長狀態,便開始大肆舉借外債,企圖借用外資在短期內實現現代化。然而到80年代初,在諸多因素的作用下卻爆發了一場空前嚴重的債務危機。

    (一)芝加哥學派為拉美經濟困境開出藥方

    為了實現工業強國的夢想,拉美各國普遍進行了國有化和驅逐外資運動。1934-1940年,墨西哥實行了鐵路和石油國有化。1946-1955年,阿根廷實行了企業國有化、增進工人福利的改革。1952年玻利維亞將外資控製的礦業公司收歸國有。1953-1954年,巴西實行了一係列經濟改革,由國家壟斷石油工業,限製外國資本的超額利潤。1964-1977年,巴拿馬人民開展了要求收回運河區主權的鬥爭。1970~1973年,智利采取了銅礦國有化和沒收大莊園等改革措施。拉美地區的國有化運動,驅逐了外資。但是由於缺乏工業基礎,對工業品的需求隻能依賴進口來滿足,這需要大量的外匯。但是由於驅逐了外資,外匯非常緊缺,外匯緊缺與工業品的缺乏導致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這成為拉美各國70年代普遍麵臨的一個困境。

    針對這一困境,從美國留學回來的芝加哥學派的拉美學者立即提出了一係列的建議並被政府采納。以智利為代表,其經濟政策建議主要有:大力發展資源出口賺取外匯收入,取消借外債的限製引進外國資本,開放國內市場允許外資工業產品進入並淘汰本國落後產業,降低進口關稅,將以前收歸國有的外資企業、私營企業歸還原主,對國有企業作價拍賣,外資企業享受國民待遇,抽回資本和利潤匯出不受限製,外資企業生產率固定10年不變,匯率升值兩次後實行固定匯率。

    這些經濟政策的確在短期內緩解了拉美國家所受的困境。首先是獲得了外匯收入。資源出口和國企拍賣都可以帶來外匯收入,發還以前沒收的外資企業並給予國民待 遇也吸引了外商投資,這也帶來了外匯收入,取消借入外債的限製更是直接以借債的方式獲得短期外匯收入。不管怎麽說,大筆的外匯是流入了,拉美國家手上有錢了。而有了外匯,就可以向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購買工業品了,於是第二個困境也就迎刃而解了。再加上開放國內市場,降低關稅,連續兩次提高匯率後實行固定匯率,歐美的工業品就很廉價地充斥於拉美市場了,於是物價和通貨膨脹的問題也解決了。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隻是暗藏凶險。

    這些經濟政策總結起來基本上就是:

    第一招:賣。賣資源、賣國企。通過賣資源來獲得外匯收入,無可指責,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前也通過賣資源來賺外匯,當時叫做“出口創匯”,但是中國不賣國企,拉美連國企都賣了。

    第二招:借。在西方經濟理論中,有人肯借錢是有信用的表現。中國改革開放以前從來不借外債,即使是今天,中國對外舉債也是有嚴格限製的。如果說賣國企是把長子賣了,那麽毫無節製地借債度日則是把子孫後代都賣掉了。

    第三招:開放國內市場。在拉美國內工業基礎極其薄弱的情況下,給予外資國民待遇,匯率兩次升值後不加保護地開放國內市場,歐美發達國家的工業品就可以憑借質優價廉的優勢長驅直入,摧毀了拉美各國的國內產業,徹底擊碎了拉美人民的工業強國夢。

    拉美各國在短暫的繁榮後,他們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患上了“外債依賴症”。整個國家都要依靠借債過日子,而且借債的規模越來越大。1975年時,拉美地區的外債餘額已經高達783億美元,到了1982年則猛增至3083億美元,占GDP的46.9%,到 1987年更是上升到令人瞠目的66%!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