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待遇連汝南郡街頭吃不飽的二混子都吸引不了,如果不是因為徭役是強製性的,根本不會有人來當兵。

    在這種低廉的薪酬下,自然不可能有什麽高質量的兵源,單盧君笙手下下超過四十五歲的士兵就超過了兩百人,更不要說整個漠北大營了。

    相對於蠻族騎兵來說,中原騎兵最大的劣勢倒不是體格或禦馬之術,而是射箭的能力。

    盧君笙從第一次在無雙城主府接觸弓箭到現在能熟練地使用五石的短弓,花了兩年的時間,這大概也是訓練一個熟練長弓手所需要的時間。

    拉弓射箭這個看似很簡單的動作,實際上是氣力與技巧的完美融合,再加上一把好的弓和具備完善力學特性的箭矢也不是那麽容易取得的,所以訓練一個熟練中原弓手的成本是很高的。

    但蠻族人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們沒有這麽多的講究,他們每天的生活就是騎馬,放牧,射箭,射箭既是生產技能也是娛樂活動,從幼年打彈弓開始每個蠻族人包括女人都掌握了很好的射擊技巧,每個年輕的蠻族弓手事實上都已經具備了十幾年的射箭經驗。

    並且,在接連的與蠻族騎兵軍團的作戰中,盧君笙還發現了一點,從繳獲的蠻族裝備來看,中原長久以來對蠻族的認識可能通通都是錯的,蠻族人不僅精於騎射而且精於對武器的鍛造,而不是中原人所傳說的連鍋碗瓢盆都造不出來。

    蠻族的彎刀自然不必提,那可是他們吃飯的家夥,蠻族的短弓有很強的韌性,雖是四石弓但事實上卻有遠超五石的拉力,配上蠻族人特有的銀羽箭矢,這種弓箭可以輕而易舉地擊中兩百丈以外的目標。

    這還是盧君笙以後世對於力學研究的眼光來考察的,他也不知道為什麽看似粗獷的蠻族人可以造出如此精細而又殘忍的武器,隻能說是術業有專攻,天天做強盜,所以隻能把刀磨得比任何人都要鋒利吧。

    綜上所述,盧君笙想要在短時間內打造一支足以在騎兵對衝或追擊戰中與蠻族媲美的騎兵隊伍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隻能劍走偏鋒,利用自己在後世學到的一些知識迅速地積累優勢。

    盧君笙首先還是托付馬捷為他尋找一些鐵桶,他原本是準備做火槍或者火銃的,但是凡事不做起來不知道難,在這種武學極為發達的高武位麵,與之相平衡的就是製造業的極為不發達,工匠的心思們都用來為武者們鍛造武器了,哪有功夫去做這些沒用的東西呢?

    “大人,陶罐或者木桶不行嗎?鐵都是用來打造武器的,哪有用來做桶的呀?”就算是圓滑又有辦法如同馬捷一樣的人,對盧君笙的要求也有一些為難。

    “不,我不管,我就要鐵桶,你找人去打造也好,你去偷去搶也好,反正我不管,我就要鐵桶,找到了有賞,找不到吃板子。”盧君笙耍起了無賴。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