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認為GDP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他將GDP比作描述天氣的衛星雲圖,能夠提供經濟狀況的完整圖像,能夠幫助領導者判斷經濟是在萎縮還是在膨脹,是需要刺激還是需要控製,是處於嚴重衰退還是處於通脹威脅之中。沒有像GDP這樣的總量指標,政策製定者就會陷入雜亂無章的數字海洋而不知所措。

    在國際社會中,一個國家的GDP還與該國承擔的國際義務、享受的優惠待遇等密切相關。比如說,聯合國會費的確定是根據各國的GDP與人均GDP等數據計算而成。這點也很容易理解,富人總比窮人有能力承擔更多的社會義務,而不太需要去享受優惠待遇。

    但是,近年來,大家對GDP的局限性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認識。比如說,GDP不能準確地反映一個國家財富的變化,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場經濟活動,不能全麵地反映人們的福利狀況。比如,GDP就不能反映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所造成的負麵影響。

    舉個例子,隻要采伐樹木,GDP就會增加,但過量采伐後會造成森林資源的減少,GDP卻不考慮相應的代價。再比如,某些產品的生產會向空氣或水中排放有害物質,GDP會隨著產品產量的增加而增加,卻無法表現這些產品的生產對環境造成的損害。

    因此,認識GDP要本著辯證的眼光,不能單純的一味地追求GDP發展,尤其是我國,要認識到,我國的人均資源占有量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盡管我們的GDP增長很快,但代價也不小,單位GDP所消耗的資源水平大大高於國外。如果當前的經濟發展過度地消耗了自然資源,就會對未來的經濟發展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這樣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