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某某家的女兒出嫁了,院裏老太太必然會討論的一個話題就是:“男方家怎麽樣?有沒有錢啊?”那實際上,我們怎麽看一家有沒有錢呢?

    回想一下你和鄰居家的比較吧:

    “隔壁小趙家,他們存款隻有十幾萬,可夫妻倆月收入一萬多呢!”

    “陳大媽,她退休工資一個月有三四千,還很有些積蓄,過得挺好的。”

    諸如此類,我們總會拿儲蓄與收入作為經濟狀況的比較指標。

    網上有這樣一則題為《體壇明星們年終收入盤點2008年哪些明星的腰包最鼓》的報道。其中,第一名姚明,2008年收入3.6億元,當然,包括NBA年薪、廣告和讚助收入。第二名劉翔,2008年收入6000萬元。第三名郭晶晶,3000萬元。第四名易建聯,2900萬……

    可見,當我們關心一個名人的經濟狀況時,我們最常看的還不是他們家的儲蓄,而是他們的年收入,尤其是在對他們作出經濟價值上的比較時,年收入是最主要的判斷依據。

    現在,讓我們把國家當做比較的主體,來放眼世界。事實上,你確實會有這樣的疑問:哪個國家更有錢,哪些國家是窮國?那些國家是富國?當你在地圖上或新聞裏聽到某個國家時,你的第一反應是:這是什麽樣的國家?而其中最重要的則是:它的經濟狀況怎麽樣?

    那麽,是否也可以以年收入來比較國家呢?國家的年收入又是什麽呢?這時,我們就需要引入一個重要的比較指標——GDP。GDP即英文gross%domestic%product的縮寫,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通常對GDP的定義為: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值。GDP和個人年收入其實有相似之處,它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

    這裏我們需要注意:“一定時期”強調的是該年度內“新”增加的最終產品和提供的勞務,往年的不算。例如,二手車、二手房等都是以前生產出來的,不應算入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而對於“中間產品”,如果它是一種原材料產品(如布匹),是用於生產最終產品用的(如做衣服),也就是說本年度內它生產出來後還要在該年度繼續加工生產,就不能算入今年的GDP;如果它被擺到貨架上直接銷售,被消費者購買並直接用了,那就應該計入總值。因此,GDP是一個流量的概念,而非存量的概念,僅指該時期內新生產出來的東西。而其中的“市場價值”,是用貨幣作為單位去統計形成的貨幣總額,因為商品種類太多,噸、個、件、台等單位沒法加總,所以用該年度的貨幣單位來統計並加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