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已進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同時,黨也麵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形勢和新考驗。特別是來自國際環境、國內環境和黨的隊伍狀況發生的重大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新情況新考驗,都非常尖銳地擺在中國共產黨的麵前,既給黨的建設帶來機遇,更帶來挑戰。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產黨要應對這些挑戰,必須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黨員幹部的防腐拒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為此,就需要加強黨內民主監督製約機製的建設,使黨員之間、黨組織之間和黨員與黨組織之間相互監督製約,從而實現黨的自我約束和完善,成為有戰鬥力和生命力的執政黨。因此,隻有完善黨內監督製約機製,黨才能很好地應對來自國際國內和黨內因變化引起的種種挑戰。

    1.國際環境變化的挑戰

    隨著冷戰結束、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國際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曲折發展,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各種矛盾錯綜複雜,各種思潮相互激蕩,一些勢力加緊對我國進行滲透和破壞活動。麵對當今時代的新環境,如何防止黨員幹部的權力被濫用,防止黨員幹部特別是黨的主要領導幹部以個人利益取代階級利益,防止黨的大政方針出現失誤,是國際環境的重大變化給執政黨的建設提出的考驗和挑戰。加強黨內民主監督製約機製的建設顯得迫切而必要。

    和平與發展的大趨勢和相當一段時期內爭取保持良好的周邊環境,無疑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國家發展提供了適宜的外部條件。但是,和平與發展對中國是一柄雙刃劍,不僅意味著機遇,挑戰也是極其嚴峻的。和平與發展同時也是西方對中國經濟、文化以及政治領域進行“沒有硝煙的戰爭”的極好借口,和平環境正是西方對我國推行和平演變戰略的重要背景和曆史條件。就黨內而言,和平環境更容易讓人產生麻痹大意的思想,甚至可能自我解除思想武裝,有意無意地配合西方和平演變政策。

    曆史和事實證明,和平與發展的總趨勢必須與堅持社會主義道路聯係在一起,才能給中國的建設事業帶來真正的發展機遇。為了發展經濟而忽視政治,甚至完全淡化意識形態,隻講經濟全球化,隻講經濟實力,而不談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存在,看不到西方欲迫使中國逐步放棄社會主義的企圖,我們最終不僅可能喪失經濟發展的成果,而且將使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受到威脅。前蘇東劇變後俄羅斯及東歐各國今天的發展狀況和國際地位,很可能是中國明天的歸宿,所以,在認識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時,如果我們隻看到機遇和有利條件,隻關注經濟問題,而忽視政治、意識形態方麵的問題,在與西方交往中不敢堅持自己的政治原則和道路,放棄主動權,受製於人,就會麻痹了自己,使黨處於被動的地位。

    冷戰的結束使兩極政治格局隨之解體,加速了世界多極化的進程。但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並沒有根本改變,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在增加,恐怖主義危害上升,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表現。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大搞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其謀求稱霸世界和建立單極世界的圖謀從未改變。國際間的競爭主要是綜合國力的較量,但至少在未來十幾年內,任何一個國家都無力單獨挑戰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因此,美國、日本、西歐、俄羅斯和中國一超多強的不平衡多極化格局還將持續一段時間。這期間,美國推行的單邊政策很可能在某些時候表現出比較強勁的態勢。美國必將利用其各方麵的優勢,為實現和鞏固其稱霸世界創造適宜的戰略環境。從冷戰時期防禦性軍事聯盟轉變為冷戰後對外進行軍事幹預、侵略性軍事聯盟的北約,就是美國在全球推行西方價值以及稱霸世界的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的軍事工具。

    現在,我們無可回避地麵臨著全球範圍內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國際間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信息化網絡化快速發展,世界力量的組合和利益分配因此發生新的深刻變化。計算機網絡等各種信息技術和設備在世界許多國家廣泛地應用,互聯網用戶已達2.6億多,2007年僅中國的互聯網用戶就超過1.37億戶。信息化網絡化成為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大趨勢,霸權主義和反華勢力可能利用這種新的信息渠道對我國推行西化、分化策略。美國已提出要預防信息戰中的“珍珠港事件”,這也從一個側麵說明在發展信息化網絡化的同時,沒有憂患意識、安全意識,就無法保障從中獲得應有的利益。信息化網絡化進一步將世界聯結在一起,使人們更容易相信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不可逆轉的大趨勢,然而全球化以來的現實也日益顯示出目前全球化的弊端和局限性。在經濟全球化為世人描繪充滿發展機遇的前景時,世界經濟兩極分化,貧富差距正在日益懸殊並加速擴大,最不發達國家的數量和世界絕對貧困人口都大幅度增加,富國與窮國人均收入之比也在擴大。在激烈的全球化競爭中,發達國家常常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技術資金匱乏者則往往是全球化的受害者。在市場經濟機製下這種現象被稱為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那種以為參與全球化進程就能夠自然地獲得發展的想法顯然是錯誤的,也是有害的。

    經濟風險的傳播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也日益全球化。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席卷全球,許多國家至今仍心有餘悸。美國納斯達克股市持續低迷,引發了世界各大股市暴跌,一年內全球股票市值就下跌了近10萬億美元。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係越來越緊密,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也隨之增高,我國進出口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逐年提高。如何防範和化解風險,避免經濟發展出現大的波動,對執政黨駕馭市場經濟、實施宏觀調控的能力提出了挑戰。特別是各國在全球化過程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發達國家居於主導地位,現行的各種國際機構都由發達國家主導,國際規則也由發達國家主導製定,體現的是發達國家的利益。雖然發展中國家成員在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中占了3/4,但在製定協議的過程中,世界貿易組織采取小圈子商議製度,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根本無法參與其中。正如圭亞那外交部長所說:發達國家是關起門來私下做交易的。在相當一段時期內發展中國家還無力改變這種情況,所以,加入全球化的國家隻能遵照由發達國家事先製訂好的規則和指定的道路,這種全球化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不止意味著機遇,同時也必然布滿陷阱充滿挑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