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正淳讓宋錚陪同前往青城山,宋錚勉強答應了。至於祭文,宋錚可沒興趣寫。這可是個危險活。祭文寫不好,郎正淳不高興;要是寫得好,把郎正淳誇一通,那回到江寧後宋錚可沒好日子過。別看宋錚平常寫幾首詩,與什麽“桂影居士”傳點緋聞啥的,沒什麽問題,但要寫正式的東西,那必須得慎之又慎。

    關於這次祭山,宋錚隨後也了解到了真相:鳳州梁泉已經落入蜀軍手中,同屬鳳州的兩當、河池兩縣,亦被蜀軍占領。至此,蜀軍已經徹底封住了自關中至漢中的通道。

    自梁泉至大散關,不過二百餘裏,橫跨秦嶺山地。蜀軍占據鳳州,使得大散關對李喜的戰略意義大失。就算齊軍西進,李喜守關便成了為蜀軍作嫁衣裳。

    李喜對蜀軍的行動如何反應,宋錚不知道,但蜀軍占領興元府,國土立時增加了不少,而且還相當於給川中腹地加了一層保護衣,難怪郎正淳興致勃勃地要祭山了,這種功績的確值得在老祖宗麵前顯擺顯擺。

    青城天下幽。

    一個“幽”字,足見青城之特色。此處植被繁茂,山巒四合,宮觀掩於山林之中,堪稱仙境。

    元宵節一過,宋錚與太子郎伯川及一幹蜀中重臣,伴駕前往青城。兩千禁軍及數百仆役跟隨。王駕出行,聲勢浩大,隊伍綿延數裏。

    此次祭山,禮儀繁雜,祭品也多。盡管此前做了許多準備工作,整支隊伍還是行進緩慢。自辰時啟程,直到酉時天黑才到達青城山下。

    青城山道觀眾多,其中以長生宮規模最大,曆史也綿長,皇帝郎正淳入住長生宮。宰相安胄等重臣,分別被安排在了相鄰的道觀。

    長生宮在青城山下,原為晉時範長生所建,曆數百年而不衰。郎正淳信奉道教,對長生宮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使其變為一個類似行宮的所在。宋錚沾了郎伯川的光,一齊住進了長生宮。

    眼下的青城山與後世有所不同,山上除了祖師殿、常道觀(天師洞)等道家寶地外,各個山巒間還分布著大大小小數十家道觀。有一些,即便是熟知此地的郎伯川也不知曉。

    宋錚跟著來,純粹是看熱鬧的。盡管他亦有飽覽青城山的興趣,但眼下最關注的還是早點回江寧去。逄檜已死,時不我待。隻是郎正淳想讓大齊使節見識一下他的“豐功偉績”,宋錚也推辭不得。

    正月十七,祭山隊伍繼續前行,目的地是上清宮。

    上清宮位於青城山最高峰——彭祖峰頂的半山之上。一如曆代帝王封禪泰山一樣,郎正淳祭山也要選青城山最高的地方。

    不過,這個季節祭山並不是個好主意。由於山上雪沒有融化,青翠的山巒依舊蒙著白衣,盡管看上去很美,但道路逼仄難行。郎正淳的王駕不得不丟在長生宮,坐著一頂特製的黃頂小轎,迤邐上山。各個重臣自然也不肯爬山,亦坐著各色小轎攀爬。

    宋錚也有一頂青色小轎,便他如何肯坐?他的腳力,不知勝過那些轎夫多少,自是安步當車,一路飽覽青城秀色。郎伯川先與宋錚同行,然而還未到五洞天,便體力不支,縮進了轎子裏。

    由於上山,隊伍拉得很長,幾乎是摩肩接踵,行進得極為緩慢,令宋錚少了很多樂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