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津人管玩具叫“耍貨”,賣耍貨的有擺攤和串胡同兩種,小販出售的商品,大多以民間傳統工藝方法製作的玩具為主。

天津人管這種小攤兒叫“耍貨攤兒”,當年“耍貨攤兒”以天後宮前、宮南、宮北大街最多。走街串巷專賣兒童玩具、兼賣小吃食的挑子,人們叫“耍貨挑子”。這種賣耍貨的小販所經營的商品有幾個特點,其一是所謂“土”,也就是純為民間手工操作生產的玩具,帶有“傳統性、原始化”的性質。其二是“雜”,也就是品種多,包括吃、喝、玩、樂多種功能。其三是“賤”,也就是價格符合當時兒童的消費能力。其實賣耍貨的隻是一種小本經營、哄小孩兒的小本生意,隻能維持小販家中的最低生活水平。

賣耍貨的按照季節變化調整自己的品種,小食品一般有糖瓜、白龍糖、豆根糖、桂花糖、酸末膏、酸杏幹、果丹皮、玉米花、炒黃豆、葵花籽等等。玩具有九九消寒圖、乞巧圖、升官圖、小弓箭、紙花籃、小折扇、地陀螺、小哨兒、布老虎、布娃娃、小泥人、撥浪鼓、萬花筒等等。還有各種戲曲臉譜,比如孫悟空、豬八戒,各式手提小燈籠,以及木製的刀、槍、兵器、小鴨車等等。

記憶中這種小販還賣一些用高粱杆兒做的風車、小孩摔跤、小孩爬梯子、小孩翻跟頭等活動玩具。小販往往手持這種小玩具,一邊表演,一邊吆喝“有哏有哏真有哏,二分錢地小玩意兒——有哏有哏真有哏,二分錢地小玩意兒——”。

就是這種被稱作“耍貨”、供小孩子玩耍的各種小玩意兒,還在天津民俗中,留下了一句經典的諺語,“娘娘宮的小玩意兒——耍貨兒”。這句話一者說明娘娘宮一帶是天津衛批發、銷售兒童玩具的大市場。二者是被借用到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對那些工作不紮實,辦事耍耍乎乎的年青人,老年人往往會說“這小子,娘娘宮的小玩意兒——”。後麵的話就不言而喻,大家已經心知肚明了。那就是,這個人指望不上,沒準在關鍵時就掉了鏈子。

當年,賣耍貨的小販為了多賣東西,往往利用買主僥幸心理,對大人使用抽簽兒,對兒童使用轉彩捅彩,作為手段賺取利潤。

實際上轉彩有點今天博彩的意思,但是隻孩子們和小販之間的一種遊戲,代價很小,也非常簡單。小販用一個圓形木盤,上麵畫上輻射式的道子,成為一個一個的窄格兒,圓心處置一帶指針、可橫轉的小棍,一端垂針,轉到哪兒,針指哪兒’,得什麽東西就寫在格子裏。如果圓盤座兒是平擺著的,小販賣的東西,就放在格子裏,停在哪裏,就拿那兒擺著的東西,今天我們在天後宮前廣場上畫糖人的小攤上還可以看到。

捅彩呢,是把一個大紙盒子,分成若幹小格,放進小販要賣的東西,上麵糊上一張也畫有小格的色紙,紙麵的格兒與盒裏的格兒,位置相同。小孩兒給小販交上幾分錢,就可以按自己意思選格,然後用手指去捅,捅破以後就拿裏麵的東西。

不論轉彩或者捅彩,指針圓盤上或者彩盒裏的東西,大多是與孩子所交款額相比而略低的水果糖,所謂“好東西”無非就是小鏡子、小梳子、橡皮之類的物品,當然也有大獎,那就是小格裏放著比所交錢數略高的硬幣或紙幣,記憶刺激其他孩子,讓大家夥兒多多參加。

當年賣耍貨的小販設置轉彩、捅彩,最大的承諾是“彩彩不空。”可以說是一種遊戲性質。小販利用這種手段多掙點零錢,孩子們大多是為了碰碰運氣,家長也不當賭博看待,隻是一種遊藝方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