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有一種玩具,叫“卟卟噔兒”,也叫“琉璃喇叭”。是用玻璃吹製而成的一個細長頸玻璃瓶,特點是玻璃瓶底兒比紙還薄。當你對著瓶口輕輕吹吸的時候,底部極薄的玻璃就一凸、一癟的發出“卟噔,卟噔”的聲響。因此由發聲定名,形象地叫“卟卟噔兒”。

我們天津也有這種玩具,叫法也差不多,叫“玻璃卟噔兒”,或者幹脆就叫“卟噔兒”。實際上這種玩具我在其他地方也見過,叫法也大同小異,比如河南叫“琉璃卟噔兒”,內蒙叫“玻璃咯嘣兒”。

“卟噔兒”是我小時候很常見的一種兒童玩具,現在的孩子恐怕見都沒有見過。它的形狀像個喇叭或者葫蘆,說白了,就像一個做化學分析用的長頸玻璃瓶,用白色或者彩色玻璃做成。管口細長,瓶底略凹,像個小鼓,底兒很薄,可以隨著微弱的氣流顫動,發出“卟噔兒、卟噔兒”的響聲。這種玩具在玩耍時有一定的危險性,小孩子一定要很好的把握呼吸的力度和節奏,勁小了聲音不好聽,勁大了極容易破碎,弄不好還會把瓶底兒的碎玻璃吸進嘴裏,非常危險,加之那時價格不菲,一般都在兩三毛錢一個,夠一家子一天的菜錢了,所以很多大人都不給買,我們小的時候也隻是過個眼癮罷了。況且這玩意兒可不是隨時都能買到的,過去也隻是在每年春節前臘月的年貨市場上,才可以見到。

直到上世紀80年代的一個臘月,我帶著六七歲的兒子遛南市的時候,見到了賣“玻璃卟噔兒”的小販,一下子勾起了我無限的童年回憶。那個小販推著一輛水管架子自行車,後衣架一邊馱著一個大筐,裏麵墊著麥秸兒,裝滿了“玻璃卟噔兒”。小販農民打扮,一隻手夾著兩三個,另一隻手拿著一個放在嘴邊,“卟噔兒、卟噔兒”地招徠生意。

兒子見到小販生動的表演,十分高興,就懇求我買一個,我也是覺得那個東西很危險,起初沒有答應,就敷衍說,你不會玩兒。沒想到小販立刻就遞給兒子一個,說你玩吧,壞了算我的,說著耐心地給兒子演示,還把嘴巴嘬起來示範力度,孩子也充滿信心,把那個“卟噔兒”湊到嘴邊,輕輕地一吹一吸,那玩意兒就“卟噔兒、卟噔兒”的響了起來,那小販得意的望著我,意思是說,怎麽樣,其實很好掌握。我也來了興趣,從孩子手裏接過來,放到嘴邊一吹,咕噠咕噠的響了起來……小販耐心的給我們挑了一個“口兒鬆”點的,容易吹動,還不容易碎。孩子拿著這個玩具,一路走,一路吹,引來很多注視的目光,還有人打聽從哪兒買的。那個“玻璃卟噔兒”,孩子玩了很長時間,玩的時候他輕輕拿起來,玩過後小心的放到酒櫃的玻璃門中,當做一件展品。聽孩子說,也有小朋友買了“玻璃卟噔兒”,可往往堅持不到天黑,甚至剛從小販手裏接過來,隻吹了一下就碎了。

即便是那時的年貨市場,賣“玻璃卟噔兒”的也不是每年都有。我估計,這東西製作的時候恐怕成品率也不高,再加上運輸過程中極其容易破碎,就是到了市裏也賣不了幾個錢,記得當時也就是幾毛錢一個,後來還在外地見過,也不過是一兩塊錢而已。或許因為製作技術沒有傳承,亦或這種東西過於危險,恐怕早已退出了曆史舞台,難得一見了。今天如果跟一些三四十歲的人提起“玻璃卟噔兒”來,恐怕沒有印象、或者幹脆都不知道是什麽東西了。

的確,這些年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孩子們從一出生就有了各種好玩、安全又益智的玩具,“玻璃卟噔兒”這種有點兒危險的玩具早晚會被淘汰。不過,我覺得還是應該記住這種民間創造的、曾經帶給無數孩子快樂的玩具——“玻璃卟噔兒”,在老天津的記憶中,留下它獨特的身影。順便說一句,賣“玻璃卟噔兒”的小販不串胡同,也不吆喝,那種獨特的表演,就足以吸引人們的眼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