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天津租界地還有四個輪子的“洋馬車”,就像外國電影裏演的那種,前邊兩個小輪子,後邊兩個大輪子,車上的棚子有點像小汽車,隻是拉車的馬屁股後麵帶一個馬糞兜子。為嘛呐,這洋馬車總得出入租界,外國人管得嚴,你要是拉他一馬路馬糞蛋子,那不是成心找倒黴嘛。這種洋馬車如今還可以見到,一些婚紗攝影的店鋪,就專門製作這種車輛用於拍攝,隻是沒有了曾經的洋車倌。當年的洋車倌坐在那兩個小輪子上麵的駕駛座上,頭戴高筒禮帽。身穿燕尾服,下身是西褲皮靴,有的還留著兩撇八字山羊胡子,一本正經。如果在今天看來,那肯定是很搞笑的一副打扮。

    與趕馬車相關的還有一個行當,那就是釘馬掌的。直到解放後的若幹年裏,我們天津還存在著馬車社,也就是後來天津市運輸公司的前身。釘馬掌的一般都是小鐵匠鋪,門前的空地中間,立著兩根粗樁圓木,上邊有一根粗木橫梁。釘馬掌的時候,先把馬捆在木柱上,搬起一條馬腿放到一個高木凳上,捺住馬蹄,師傅用一把帶木把的鋒利削刀,把馬蹄削平,也就是給大馬剪指甲。同時,鐵匠鋪的小徒弟拉風箱吹火,把已經製作好的馬蹄鐵在爐中燒紅,師傅用鐵錘把馬蹄鐵調整到與馬掌大小相同大小和彎曲度,放進冷水中冷卻之後,在事先預留的馬蹄鐵眼兒裏斜放進去鐵釘,用錘子把鐵釘釘進馬掌,也就是馬的指甲中,鐵釘的頂端會從馬指甲的斜上方冒出來,鐵匠師傅用一個鐵杵接應,一邊釘一邊把鐵釘冒出的部分折彎,並擊打成一個鐵環狀的結。這樣,即便是馬腳上的鐵蹄被磨得很薄,也不會脫落。四隻馬掌釘好後,馬匹就可以鬆綁、自由活動了。新馬掌一般可以用上一年半載的。

    我記得上世紀5、60年代,為了防止馬蹄鐵在市內的柏油路上打滑,天津的大馬們還享受過汽車輪胎替代馬蹄鐵,但是那種馬車跑起來,沒有鐵蹄的大馬車好聽,沒有了“噠噠噠”的聲音,也缺少了印象中那種威風凜凜的感覺。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