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布是一種擦地的工具,一般用碎布或毛線製成綁在木棍上,很多地方都叫拖把,京津兩地叫“墩布”。墩布是家庭必備的清潔工具,因為每天使用,經常被水漚,鐵絲很容易生鏽,布條也會被磨斷,導致鬆散脫落,這就需要重新綁墩布。

過去,在中國地老城裏外,大多是磚木結構的平房,屋裏用青磚墁地,有把笤帚疙瘩就行了。可“下邊”舊租界地裏樓房多,地麵大多用地板或者瓷磚鋪設,所以得使用墩布打掃衛生,於是乎馬路上就經常能聽見“綁——墩布來——綁——墩布來——”的吆喝聲。

綁墩布的,有的帶著布條兒,有的連布條兒也不帶,隻在胳臂上挎著一圈細鉛絲,帶一把榔頭,一把鉗子,一點釘子就行了。綁墩布時,找個平地兒,把鉛絲一端釘牢固,另一端用鐵釘固定在墩布把兒上。綁墩布實際是纏墩布,可就這一纏,也有點學問。首先得把住家戶拿出的破舊衣裳或者破褥單,撕成窄條,一般寬四、五公分的樣子,吸水的、結實的就窄點,反之就寬點。綁墩布的工匠把布條按照寬窄長短,從木棍端頭上的鐵絲跟兒處,依次在地上擺平擺好。注意,是把布條的長度方向順著木棍的長度方向。然後一定要使勁繃緊鐵絲,慢慢纏繞,纏繞幾圈,把所有布條都固定住。然後釘一道鐵釘把鐵絲固定一下,把布條反向耷拉下來,用鐵絲綁出一個規矩的墩布頭兒來,再用剪子把布條修剪整齊,這才算是完工。幹完活,工匠就又吆喝“綁——墩布來——”,這時通知主家,活幹完了,可以付錢取貨了。

這使用墩布的習慣,慢慢傳到了“上邊”,也就是中國地。很多大戶人家即便是大塊青磚墁地也要用墩布拖上一拖。到解放後,很多居民家裏的地麵都改成洋灰地,就更離不開墩布了。不過在計劃經濟時期,由於布匹限量供應,所以很多人家都是把舊衣服撕開,大塊兒成形的打袷子做鞋,剩下的布條才用來捆墩布。直到上世紀80年代,人們都開始買鞋穿,打袷子做鞋的時代宣告結束,處理舊衣服就成了一個大問題。那年月,有小販用雞蛋、塑料盆、塑料桶換舊衣服,也有小販論件、論斤收購舊衣服,然後把舊衣服銷往農村。廢品站把純棉舊衣服賣到造紙廠造紙。到了這兩年,天津市民把很多新的“舊衣服”捐獻給“老少邊窮”地方或者災區。天津對口支援甘肅山區,市民們捐獻的衣服、被褥都是整趟列車地往那兒運送。

實際上,天津普通人家幾乎都不買墩布,一律都是自己綁。當年天津有很多高大的白臘樹,園林部門經常修剪樹枝,一些長點的樹枝就可以用來綁墩布。老人們沒事幹就做各式各樣的墩布,小的一尺來長,用來刷便盆、水池子,大的跟買的一樣長,給兒女們拿回家使用。

現如今,墩布也進化了,功能上有擦地磚的,擦木地板的。擦浴池廁所的。材質上有海綿的、無紡布的等等,即便您想使用舊布條做墩布,有一種十分方便的鐵卡子或者塑料構件,隻要把布條固定一下就可以了,真可謂是方便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