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萬物生長,四鄉八鎮賣小雞的又上市了。從前,賣小雞的擔著兩個稻草編的矮圓籠,一邊走一邊吆喝“我賣——小雞哦,小——雞兒哦”。後來,賣小雞的老鄉把一個籠子馱在自行車後衣架上,照樣吆喝“我賣——小雞哦,小——雞兒哦”。籠子裏嘰嘰喳喳,擠滿了毛茸茸、渾圓的小雞,小雞們歡快地擠來擠去,圍著看的孩子們也歡快地擠來擠去。聽說這種雞壽命不長,很少有活到兩個月的,孩子們可不管那個,央求媽媽給買幾隻,大人也會滿足孩子們的要求。為了製造神奇的效果,讓人看著新鮮,有的小販竟然把雞染成五顏六色,還有的想得更周到,兼賣喂小雞的碎米,生意好得出奇。

當年,天津附近的農家除了種大田,追求“五穀豐登”以外,還盼著“六畜(馬牛羊雞犬豬)興旺”。每年“立春”過後,有的母雞“開襠”下蛋,有的母雞“臉紅”了,不好好吃食,總想臥著,這是要“抱窩”,也就是要孵小雞的前兆。農家婦女就把麥滑秸墊進專門搭建的雞窩,把母雞抱進去,並且在母雞周圍和翅膀底下放置十來個踩過蛋兒的雞蛋,讓它孵窩。大約過了20來天,小雞就破殼而出。農家婦女留下一些後,就把剩餘的挑到城市出賣。當年很多農家院兒裏都有很多空閑的地方,所以,搭建一個雞窩養雞、下蛋、孵小雞,並不是什麽難事兒。

後來,有一段時間,大搞“割資本主義尾巴”,一切計劃外的種植和養殖都在此例,單單養雞不在其中。因為誰都知道,雞是莊稼人的命根子。雞蛋就等同於小銀行,換點油鹽醬醋,給孩子們買點布料或者筆墨紙張,全指望它呢。說雞屁股是銀行,那再形象不過了。

買小雞的關鍵,是挑母雞。養雞戶一過手,從骨肉、輕重上就能分出公雞或母雞來。天津婦女買小雞,有的看雞冠,有的把小雞倒提,說抬頭的是公雞,不抬頭的是母雞。也有的認為,要用手輕握,骨肉緊密堅實的是公雞,相反是母雞。

老天津還有一個行當叫“雞鴨行”,也就是販賣雞鴨的坐商。這行雞鴨的來源大多是四郊農民提供。他們把自己家養的雞鴨,用竹子編的大眼雞筐裝好,再用肩挑或毛驢馱著進城,送到收購雞鴨的店鋪,或者批發給小販,小販再到菜市場零售。為了多賺點錢,有的時候也自己到集市上出售。一些信譽好的農民,雞鴨直接被天津市內的飯館收購。天津人的副食結構中,有很多用雞鴨烹製的菜肴。比如老八大碗中就有燴雞絲、清湯雞、拆燴雞等等。至於製作鴨子,天津的全聚德、鴨子樓都是著名的老字號。甚至連雞鴨的羽毛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比如製作雞毛撣子和後來的“羽毛畫”、羽絨服、羽絨被等等。有些人還以用大公雞比賽為樂趣,過去普通百姓家也總要留下一兩隻羽毛光鮮的大公雞,一個用來報時,還可以用來配種,孵小雞。

現在,偶爾還有賣小雞的小販進城,但今天城裏人買小雞,大多是為了給孩子當玩意兒,人們把小雞兒放進捅幾個窟窿的硬紙板鞋盒兒裏,每天喂點小米,剁點綠蘿卜纓子,小雞就能生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