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彈好了,講究的人家還得打網套,手藝人有時故意賣弄,在雪白的棉花上用帶顏色的棉花擺出各種吉祥圖案,“喜鵲登枝”、“吉慶有餘”、“五子登科”等,為的是討主家兒喜歡,多加幾個工錢。之後用棉紗線把成型的被套網住。最後用一個碩大的木墩式的“磨盤”,多次壓、磨使被套成形。這樣從彈、絮、到擺花兒、拉網、磨平,一整套工序下來,看似簡單,做起來也挺費時間,熟練的工匠,一天也加工不了幾個好被套。

    話又說回來,那時候也不是所有人家都彈棉花、打網套。普通人家的家庭婦女們,坐在大炕上一點一點用手絮棉花,絮好再橫豎著實絎上幾道線,那樣就能多蓋些日子。否則,沒幾天棉花就“滾蛋”了,被子裏頭疙疙瘩瘩的,鋪被窩時先得抖落,完了還得胡擼胡擼。即便如此,睡覺時也得老實點,少翻身,要不轉天早起來一看,腳底下一個大棉花包袱,身上就剩下兩層布,整個蓋著個大床單,多哏兒啊。

    從上世紀末起,彈棉花這個老手藝就已經慢慢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因為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家裏蓋的,已經不僅僅是老的棉絮棉胎,取而代之的是品種繁多、色彩斑斕的各種各樣腈綸被、羽絨被,不用拆洗,就可以直接放到洗衣機中洗滌。再加上如今冬天可以享受暖氣,不需要太厚的棉被,所以對於如今這些新型、方便、簡單的被子,大多數人還是認同的。同時彈棉花的手藝也慢慢地被機械化操作所替代,用手工大弓子彈棉花的匠人,很難見到了。隻留下當年工匠們的吆喝聲“彈棉花——打網套——,彈棉花——打網套——”。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