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棉花的工匠這樣吆喝“彈棉花——打網套——,彈棉花——打網套——”。

    彈棉花是一門古老的手藝。據說我國從元代就有了這種匠人,那時叫做“彈棉郎”。過去,要想把碎棉花、新棉花加工成棉絮片,或者把舊棉被、舊棉衣的舊絮片重新彈成新的、整片的絮片,都必須經過彈棉花工匠的加工。老年間,京津一帶幹這種營生的人很多,有北方的工匠、也有南方來的工匠,您通過觀察工具就可以分辨出來。比如,北方彈棉花匠人的弓子大多用自然生長的彎曲樹木製作,南方彈棉花的弓子大多采用竹片製作,當然也不絕對。

    有的朋友會說,我見過彈棉花的,一般都是南方人,用一個大木頭機器,上邊有一個轉動的竹簾子,一踩一轉悠,滾兩個個兒,棉花就彈好了。這種使用人工機械加工的工匠我也見過,嚴格地說,那不叫“彈”,應該叫“機器加工”,現在已經進化到電動機械了。

    說到這兒,想起來蘇文茂先生的一段相聲,叫《撫瑤琴》。說的是丈夫撫瑤琴,妻子聽了哭得傷心得不得了,丈夫一見,覺得自己的糟糠之妻原來竟然還是難得的知音。於是起身請教妻子聽過自己的演奏後有何感受。妻子告訴他,聽到他的琴聲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老爹彈棉花的聲音,所以淚流滿麵。好家夥,讓您說這撫瑤琴和彈棉花能一樣嗎。話又說回來,這彈棉花還真得有“彈弦子”的功夫。

    彈棉花的工匠一般就在露天作業,或者隨便找個牆角搭個布棚子就可開張營業。手工彈棉花得有一張弓,根據個人的習慣可長可短,但比古代射箭的那種弓大得多,弓弦也頇得多,弓弦一律用牛筋。首先得把舊棉花一點一點撕開,放在一個架空的大竹簾子上,彈棉花的人係一根腰帶,後邊插一根兒木棍,用繩吊住弓背兒,左手持弓,右手持一個有凹槽的木槌。用木槌兒上的凹槽勾弓弦,繞著圈走,圍著竹簾子彈棉花。彈棉花的關鍵是振動弓弦,用木槌有節奏地打擊,弓弦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均勻地振動,使棉絮蓬鬆後重新粘合。隨著一下一下的震動,舊棉花逐漸鬆散開來,髒土和殘渣從竹簾子的縫隙漏到地下。“嘣——嘣嘣,嘣——嘣嘣”,遠遠一聽就好像歌舞廳裏的慢三步,當間還泛出“鐺鐺”的餘音,老實說還真不難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