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理無線電——修理收音機——當時修好”

    “話匣子”最早是指手搖留聲機。天津是個大商業城市,尤其是從上世紀20年代以後,各家店鋪都采取了各種方式的廣告宣傳,在自己家店鋪門口放“話匣子”就是其中的手段之一。一部手搖留聲機,咦咦呀呀地唱著京劇,或者用很高的調門說著相聲,引來了很多文藝愛好者駐足傾聽。後來有了收音機,人們便順理成章地把收音機也叫做“話匣子”,也有人叫“電匣子”,意思就是通上電、可以說話的木頭匣子。大家熟知的著名的相聲藝術家蘇文茂先生,從北京來天津南市學徒時,就是從收音機裏接觸到了相聲這種藝術形式,並且深深地喜愛,決心學習這種藝術,於是才有了蘇先生在南市電台門口多次等候常家父子,被小蘑菇(常寶堃)收為學生的一段佳話。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誰家有台收音機那可了不得。我們家的收音機是日本生產的四燈再生式收音機,也就是電匣子裏有四個大燈泡,聲音就是靠他們接收來的。那台收音機基本上是我跟父親的專用品,父親聽新聞、聽戲曲,我聽“小喇叭”和“星星火炬”。我喜歡小喇叭裏的小叮當唱歌,也喜歡那位孫敬修老爺爺講故事。所以,每天到點都要守候在話匣子跟前,跟弟妹們一起聽節目,到我們再大一點的時候,就開始每天守候天津人民廣播電台第三台的相聲大會,而父親依然是聽新聞和戲曲節目。就是這台收音機,總是動不動就罷工,不是嘎拉嘎拉亂響,就是沒聲音。每逢這時,父親就用一個小改錐,到處亂捅一氣,豁然,那話匣子就又開始說話了。隻是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個日本家夥得接地線,如果不接地線,不但聲音很小,偶爾還會電人,不小心摸到哪處鐵器,就電的人頭皮發麻。

    如果經過父親擺弄還不能恢複,那就隻好找修理無線電的師傅了。盡管電器修理部比較專業,但很多人還是選擇串街修理無線電的師傅,這些人一般都有很過硬的本領,否則不敢出來攬生意。我小時候印象中,經常見到一位中年漢子,背著一個挎包,操著地道的天津口音,吆喝“修理無線電——修理收音機——當時修好”,“修理收音機——別人修理不好的,別人修理不了的無線電,拿來我修理——”當年,人們管收音機都叫無線電,收音機反倒是個新名詞兒,師傅怕有人聽不懂,就老詞、新詞一起吆喝。有些人膽小,怕師傅拿回去修理有貓膩,師傅又加上一句“當時修好——”當然,無線電也是一個社會流行的名稱,比如很多這方麵的技術書籍就叫《無線電的知識與維修》之類的。但是如果你到商場去,那裏寫著的品名肯定是“收音機”。上世紀70年代前,我們國家沒有“家電”這個概念,一般都叫“電器修理部”,所謂電器也不過就是收音機、電風扇、半導體之類的,連電視機都沒有。由於物資匱乏,在計劃經濟時期,收音機這類“奢侈品”實行嚴格的計劃供應,由五金交電化工公司統一定價、統一銷售。市民想買一台收音機很不容易,要攢幾年才能存夠錢,還得憑票購買,即便有票有時也會斷貨。所以那年月經常出現一票難求的情況,學麽一張電器票證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