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的醫家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正統的官方醫生,這些人或多服務於官家太醫院,屬於正宗的名流中醫,其中許多醫學家通儒學,亦官亦醫,故此被稱作“儒醫”。另一類在民間流動行醫,多用針灸、拔火罐和草藥、單方、秘方為人治病。他們遊走鄉村城鎮之間,為吸引人們注意力,常手搖串鈴,以賣藥治病為業,故此也稱“鈴醫”,也叫“走方醫”或者“草澤醫”。

    走方的鈴醫中,不乏走江湖的騙子,比如賣大力丸的、賣牙疼藥的、賣眼藥、賣膏藥的等等,這些人或者擺攤賣藥,或者算卦相麵賣藥,或者賣藝賣藥等等。可是話又說回來,這些跑江湖的“郎中”裏麵也的確有有一技之長,或者“一招鮮”絕技的人。他們所用的單方、驗方大多來自勞動人民的實踐,具有靈驗、方便、價廉的特點。那為什麽肩背藥箱、手持串鈴、遊鄉串戶的走方醫,被輕蔑地稱為“江湖郎中”?為什麽後世醫家在總結經驗以及編寫醫書時,都不記載“鈴醫”、“走方醫”的經驗呢?實際上,這也是人們看不起民間醫生、醫藥的一種偏見。

    後來清代錢塘(今浙江杭州)醫藥學家趙學敏(1719——1805年),經過多年的搜集整理,編寫了一部叫《串雅》的醫書,《串雅》是一部關於走方醫生醫術和驗方的專著,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這本書叫《串雅》的意思,就是讓搖串鈴的走方醫進入大雅之堂。他把走方醫的用藥特點,歸納為“賤”、“驗”、“便”三字訣。他在書中寫道“一曰賤,藥物不取貴也。二曰驗,以下咽即能去病也。三曰便,山林僻邑倉卒即有”。《串雅》記載了許多民間醫方。比如,用茱萸(zhūyú)研末調醋貼兩隻腳心的湧泉穴,可以治療咽喉炎。用五倍子研末填臍中,可以治療盜汗。用荸薺汁滴眼,可以治療紅眼睛。用刀豆兒燒成灰衝服,可以治療呃逆不止等等。有些單方,至今在臨床上仍然使用,並有一定的治療價值。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