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窗花是中國的民俗,很多地方都有,但其中的吊錢兒,是我們天津人特有的,或者說隻有天津衛保留了這個習俗。《天津衛過大年》中有過這樣的介紹“吊錢,又叫門箋、掛箋、門彩、齋牒、過門錢等,大致數尺,小不過三寸。在染紙內一般刻有4個字的吉祥詞句,如“竹報平安”、“合家歡樂”、“五穀豐登”、“天官賜福”等,在文字兩邊還刻有“連線”、“魚鱗”、“方勝”、“回紋”的圖案花紋。”

    過去,一到春節,天津幾乎家家戶戶貼滿吊錢,窗框上貼吊錢“吉慶有餘”“四季太平”。窗戶眼兒貼窗花“聚寶盆”、“和平萬象”,紅紙金色,把原本清貧的家裝飾得紅紅火火,喜氣洋洋,滿目祥和一片。年關已近,賣窗花的小販,背著一個包袱,裏邊都是用白紙或者草紙夾著的各種吊錢和窗花,走街串巷吆喝“吊錢兒,吊錢——”、“買呀——窗戶眼兒貼——”。

    天津到了端午節也要貼窗花,但這時貼的窗花跟春節的就不一樣了。天津地區,人們把端午節叫做“五月節”。除了吃粽子之外,到這天居民家家大掃除,然後在門口插艾(新鮮的艾草)、貼門符,屋裏貼鍾馗像。還用彩紙剪一些“五毒”形狀的剪紙,貼在窗戶上“避邪氣、驅五毒”。媽媽們還要製作“老虎褡拉”掛在自己家小孩身上。

    天津還有一種剪紙,那就是每年十月一送給亡靈的衣服。農曆十月初一是民俗中的“寒衣節”,天津有民諺“十月初一,鬼要寒衣。”這是民間紀念祖先的節日。按習俗,這天要吃餃子。晚上除了要燒紙錢,還要特地用蠟光紙剪裁糊製成各種樣式的紙衣服一起焚化。剪裁衣褲還要注意分出男袍女褂來,分別裝在封筒裏焚化,焚燒時還要念叨“冬天快到了,誰誰來取(qiu)衣服穿去吧!”這個習俗至今仍在繼續。每逢“鬼節”前,有一些小販沿街叫賣“請壇來——燒紙啊,燒紙大佛大封頭。”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