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城裏有很多人做小本生意,賣耳挖勺的就是其中一種。耳挖勺是用竹製品的下腳料製作的,比如做筷子、竹籃子的下腳料等等。做耳挖勺的把這些廢料買回去,大一些的製作成織毛衣的毛線針,小一些的製作成耳挖勺或者“耳撣”、“耳撚兒”,也叫“耳摧子”、“掏耳朵絨球”。絨球是用白色的兔毛製作的,把兔毛的一頭兒反向綁縛在小竹棍兒的頂端,然後反過來捋順。再剪成圓球狀,就可以了。

耳挖勺也叫挖耳勺,顧名思義,是一種清潔耳道的工具,發明者已無從考證,應該是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但耳挖勺不宜長期使用,否則能引起中耳炎等耳部疾病。

賣耳挖勺的抱一個草把子,上麵插滿耳挖勺、牙簽,有的還賣毛衣針,兔皮做的護耳套等等。也有的扛著一個木頭架子,上邊除了有耳挖勺和耳撣子之外,還有一些諸如耳環、珠串之類的小飾品,即便是耳挖勺之類的也有更高級的銀質的和竹子的區別。賣耳挖勺的一般都站在鬧市街頭,以老年人居多,他們很少吆喝,偶爾一句半句的“預方便兒去——”

使用耳挖勺最多的是剃頭匠,過去剃頭匠除了剃頭刮臉以外,還有一手絕活,那就是“取耳”、“放睡”。所謂取耳,就是使用耳挖勺為客人清理耳道。我小時候,在一家私人理發鋪見過剃頭師傅取耳。師傅先用剃刀刮淨額前腦後、耳邊的毛發,即俗稱“修邊兒”。之後,對著光線,一隻手把耳廓拎起,另一手拿著剃刀把內外耳廓、耳邊刮一遍。然後換一把5寸來長的類似三棱刮刀模樣的工具鉸刀,深入耳內旋轉,不深不淺、恰到好處地刮淨耳朵眼兒四壁。接著用耳撣子清掃出耳朵裏的汙垢。而後用一個像小紮槍的尖銳鐵簽深人耳底,刺探耳繭,把耳繭剝下來後,換耳挖勺掏出來。再用絨球簽清潔一遍。一通折騰後,這才算做完一個耳朵的“活兒”。然後,如此這般,再來另一隻耳朵。最後,師傅去掉客人身上的白圍裙,拍打肩背,按摩頭部,又是一通“捏、拿、捶、按”算是“放睡”完畢。有的時候,客人昏昏欲睡的樣子,讓人看著都覺得舒服。剃頭挑上有“朝陽取耳”的字牌,說的就是使用耳挖勺這種特殊技術。

雖說這賣耳挖勺生意很小,但是也能謀得蠅頭小利,養活家人。實際上,這社會也需要那些身懷絕技的手藝人和那些為人服務的絕活,有些東西失傳了,實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