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來,報來,報來,報來”

    《賣報歌》是我國著名音樂家聶耳先生根據舊上海一個小報童的真實生活經曆創作的一首歌曲。當時在中國的大城市裏,到處可以看到這些小報童穿梭在風裏雨裏的身影。我們天津也不例外,街頭巷尾之間,身材瘦小的報童們斜挎著一個大布兜兒,伸長了小胳膊揮舞著手中的報紙,一溜小跑地穿梭在人群中間。大聲地吆喝著。一旦社會上有了重大新聞發生,每家報社都會出版“號外”。於是,報童們就又以更高的調門大聲吆喝著“號外,號外,號外,號外”。過往的路人,總會被孩子們稚嫩的吆喝聲吸引,掏出幾個銅板,買下一份報紙。

    年紀大一些的賣報人,一般都在一個區域流動,或者幹脆常年在一個地方站腳,等候讀者的光臨,時間一長,就有了固定的讀者群,賣報人對自己經營的報紙種類也做到了心中有數,讀者來到近前,不用說話,要買的報紙就遞到手中,有的時候讀者幾天沒來,或者賣報人稍有間隔,互相間還真有些放不下的惦念。擺報攤兒的賣報人吆喝的比較平和“《益世報》——《國民日報》——《大公報》——”即使是有了重大新聞,也是十分鎮定地吆喝“號外——號外——”。“看報———看報———《時報》、《官報》、《國聞報》——看報——”。

    老天津很多人依靠賣報紙為生,因為老天津是舊中國的新聞中心,知名的大報就有幾十份之多。1886年,天津的第一份中文報紙《時報》問世,與現在的報紙不同,當初《時報》不是大開頁的,而是如同一本薄薄的翻頁雜誌,報頭是“時報”兩個大字,字的中間是一輪光芒四射的太陽。《時報》分中、英文兩版。英文版每周出版三欄十二頁,記載中國的新聞、上諭以及其他一些任何中國報紙都無法與之相比的一般消息,外國人稱之為“遠東最好的報紙”。中文版的內容有“諭旨”(皇帝的命令)、“抄報”、“論說”、“京津新聞”、“外省新聞”、“外國新聞”等欄目。這種安排欄目的方式,曾被稱為其他各報的典範。雖然這本報紙頗具知名度,但是卻是天津海關英籍德國人德璀琳和怡和洋行總理英國商人笳臣集資在天津創辦的。

    據不完全統計,1886年到天津解放時,先後曾有一百二三十種報紙出現,還不包括期刊。此外還有30多家通訊社,三四十家為報紙服務的廣告社及20餘家派報社等等。其中全國文明的就有《時報》、《直報》、《國聞報》、《大公報》、《北洋官報》、《醒俗畫報》、《天津商報》、《益世報》、《庸報》……

    此後,天津又相繼出現了洋人辦的《京津泰晤士報》和《直報》。這一來,驚醒了幾位中國人,他們是中國近代思想家和翻譯家嚴複,以及他的朋友王修植、夏曾佑,他們要積極籌辦一份中國人自己辦的報紙。於是,在1898年10月26日早晨,天津報童們手中出現了一份全新的報紙,比起往日來,他們吆喝得格外賣勁“看報!看報!中國人自己辦的《國聞報》——”這是天津華人自辦的第一張報紙。

    嚴複在《國聞報》發刊詞中闡述了辦報思想“要通上下之情,提倡民主;通中外之情,提倡科學,促使中國維新變法,自強於世界民族之林。”《國聞報》敢於言人所不能言。戊戌政變的第七天,《國聞報》在“視死如歸”的標題下,報道了“六君子”被害的消息。對維新誌士們的死難表示哀悼,對他們的犧牲精神表示了最後的敬意。這一報載消息,在全國所有報刊中,絕無僅有。

    1901年8月,袁世凱在天津河北獅子林集賢書院舊址內創辦了“北洋官報局”,並派人到日本選購最先進的印刷設備,聘請日本精銅版、石版、照相製版及印刷者任技師。又從上海雇活字版印刷工人從事印刷。籌備就緒後,天津稱“北洋官報總局”,局內分編撰、翻譯、繪畫、印刷、文案、收支六股,全局共150多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