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祥雲往下翻,空中八仙來慶賀,喝了我的茶水,您了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賣茶炊子的是一種小買賣,是老天津衛一種流動茶攤。

過去天津的廟會和集市很多。每逢廟會期,廟前都設有茶棚若幹座,供應參會人茶水,屬於臨時設施。棚子是臨時的,但內部陳設講究,桌椅條案、名人字畫、古玩盆景,多非凡品。案上檀香繚繞,磐聲悠悠,真是富麗堂皇。雅俗共賞。茶棚前沿結采懸燈,晚間燈火輝煌,更為壯觀。這些陳設佳品都是出自豪門大戶、富商大賈。比如,每年陰曆四月城西城隍廟的“設擺會”就是如此。

這期間,附近的水局(民間救火組織)也出動,擺出壓水機、水桶、串鈴、號衣、鍁勾等一應救火用具,協助各茶棚防火守夜。由於場地很大,茶棚容量不足以讓很多人落座,所以就有水局的人挑著平時為水局救火時送茶水、茶食的挑子,流動服務。很多水會的茶炊挑子製作的很漂亮,挑擔子的“伍善”(消防隊員)身穿藍布長衫,腰紮藍布,肩搭白毛巾,青褲白襪、千層底布鞋,特別利索。茶炊子挑子前櫃擺設細瓷茶壺、茶碗,後櫃擺設糕點、茶食,扁擔的造型是前龍頭、後龍尾。小夥子有時候還來點即興表演。就像現在的時裝模特邊走邊扭動,讓扁擔帶動前後兩個茶櫃上下顫動,龍頭上挑出的兩道龍須和須子上的紅絨球,像一條龍似的顫動,輕巧瀟灑,煞是好看,往往博得滿場掌聲。實際上,伍善的用意是吸引遊客們隨時點用茶點,這就是賣“茶炊子”的前身。一來二去,這茶炊挑子就演變成民間花會的一道精彩表演項目。

成為花會的表演項目後,茶炊子又被賦予了新的功能。比如分為軟、硬茶炊,軟茶炊子主要是為了表演,硬茶炊子主要是為了實際使用。比如“茶炊子”內裝的茶壺、茶碗和八方盒子(也稱“點心盒子”)為花會演員提供備用茶水、點心等等。

表演者除了我們上述說到的動作外,更加藝術化,比如走起來兩腳成一條直線,後腳尖對前腳跟,右手搭在扁擔上,左手隨步甩動。走起來,茶櫃上下顫動和腳下步伐一致。邊走邊用後脖梗子和肩背部的功力自如地倒換肩上的擔子等等。在花會表演中,一般“茶炊子”首先上場,以此拉開法鼓或高蹺等花會表演的序幕。

天津河北區“堤頭慶雲高蹺老會”前身為“堤頭漢照燈亭”和“辛莊燈亭”老會,創辦於清順治十年(1653年)。乾隆三年(1738年),為迎接乾隆下江南蒞臨天津演出時,一位王爺賜名“慶雲高蹺老會”,這家老會曾經參加了電影《神鞭》的拍攝。“茶炊子”是“堤頭慶雲高蹺老會”出場前的重頭戲,表演者身穿藍布長衫,腰紮黑布圍腰帶,腳穿黑布薄底矮靴或黑布膠底靸鞋,頭戴紅頂絲穗白色宮廷圓帽,一是手搭在扁擔上,一隻手拿著一個棉布撣子。“茶炊子”上擺放著壺、碗、茶具、糕點盒。表演者腳踩鑼鼓點,肩挑扁擔顫悠悠,平穩不晃蕩。一邊走一邊念叨“朵朵祥雲往下翻,空中八仙來慶賀,喝了我的茶水,您了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後來,這種茶飲子的挑子被賣酥崩豆兒的小商販仿造,專門用來叫賣“七十二樣崩豆兒”。挑這種擔子的小販都很精神,短打扮,燈籠褲,生氣勃勃。盛崩豆兒的食盒八邊形,有的還有玻璃罩子,展示自己的食品,招攬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