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灰”

    老天津租界地以外的“華界”,多為平房。尤其是大雜院,過去基本沒有廁所之說,人們解手都使用“馬桶”。最早天津開窪多,貧民百姓都是到河邊、馬路邊的野地裏方便,講究點的人家,就在自己的院子裏蓋一間小屋(一般是大門後邊),裏麵放一個木頭做的恭桶,也就是馬桶,(天津叫“馬子”。我一直搞不清的就是明明是人使用的恭桶,為嘛叫馬桶?)馬桶旁邊堆放一些爐灰,使用時先用爐灰墊底,方便之後再蓋上一層爐灰,就這樣一層一層地掩蓋,既衛生又環保,清理時灰和糞便一塊磕出來。負責清理這些糞便的清潔工,天津人叫“磕灰的”。過去,無論街道上的公用廁所(都是旱廁),還是住戶院落裏的馬桶,所積存的糞便都由公家雇用的清潔工清除。磕灰工拉著小車拐彎抹角一路行走,搖著一個銅鈴鐺,沿途吆喝“磕——灰,磕——灰”。於是,人們就端著自家馬桶前去傾倒。因為馬桶需要在糞車邊緣上使勁磕碰,才能將其中的汙物傾倒幹淨,由於馬桶分量比較重,年輕人都是自己磕,孩子和老人就由磕灰工幫助完成,磕灰工成年累月為大家服務,因此受到百姓的尊重。

    磕灰,一般在人們午睡後進行,磕灰工勞動強度不算大,但由於直接與百姓接觸,所以要求也很高。首先是動作要幹淨麻利,不能拖泥帶水,而且行動路線要善於尋找既避開人群又簡捷的途徑,有些磕灰工負責的區域都是小胡同,雖然路程不長,但住戶不少,等到磕完最後一家後,時間就不早了,很晚才能下班。

    20世紀60年代有一首《小糞車,我的好朋友》的津味歌曲,其中唱道“小糞車,我的好朋友,天天我拉著你到處走,我在前啊,你在後啊,天天我拉著你到處走。”歌頌的就是清潔工人。其中有一段“拐彎兒往前看,注意保安全”的唱段就跟今天的RAP說唱一樣。

    解放前,老城裏和華界,也沒有“公共廁所”。初期的公廁都是“旱廁”,建於民國時代。天津老百姓叫“官茅房”,也就是政府投資興建的廁所。解放後,南市地區有兩座規模最大的“官茅房”,一座在官溝街東頭臨近和平路的地方,一座在東興大街的華東照相館對過兒。東興大街完全拆除後,這座廁所還屹立在原地,成為南市曆史的見證者。當年的公廁牆上,曾經掛有裝著一遝遝手紙的小木箱,使用手紙投入硬幣,完全憑你良心。後來,這種小木箱消失了。天津還有一座最為著名的公共廁所,就是黃家花園五叉路口中央的“圓茅房”。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