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活螃蟹(土話讀如‘開’)來,一斤幺兩地活螃蟹來——”

守著海邊河沿兒,天津人口福不淺,從皮皮蝦到大海蟹;從小鯽頭兒到大拐子,哪年不得撮幾頓。當年,從金鍾橋到金鋼橋中間是魚市。小販們大清早起來到三岔河口,大木桶裝滿魚,一車一車往城裏拽;大柳條簍子裝滿河蟹,一趟一趟往市裏馱。到了伏天,再趕上“七尖八團蟹正肥”弄回多少賣多少。明代人說吃有句話:“天津螃蟹鎮江酒。”《天津衛誌》又說:“蟹,秋間肥美甲天下。”因此,河東水西都有吆喝的“買活螃蟹來,一斤約兩地活螃蟹來——”挑著沿街售賣。

當年,法租界二十四號路(長春道正興德茶莊對麵),就有一家專營螃蟹的飯館叫“邨酒香”,每逢此季總是賓客盈門,座無虛席。在“邨酒香”吃螃蟹講究的是使用“蟹八件”,就是吃蟹時用的八種器具:小方桌、腰圓錘、長柄斧、長柄叉、圓頭剪、鑷子、釺子、小匙。今天這些器具,是用銅製作的。當初在明代。宮廷富豪用的“蟹八件”是白銀製作。皇帝用的是黃金製作。它們分別有墊、敲、劈、叉、剪、夾、剔、盛,等多種功能。比如,當螃蟹端上來時,先拿一隻螃蟹放在小方桌上,用錘將整個螃蟹各個部位敲打一遍,然後再用圓頭剪絞下蟹腿蟹鼇,從腿吃起。吃蟹腿蟹螯,必須用釺子。蟹腿是活動部位,肉好吃。但如果沒有釺子吃蟹腿隻好用牙擠咬或用牙嚼,用釺子吃蟹腿蟹螯,比用牙咬要文雅的多,這種矜持隻有吃螃蟹時才能見到,有人開玩笑說,沒有“蟹八件”很難看到美食美吃的優雅。清代詩人袁枚在《隨園食單器具須知》中說:“美食不如美器。”此話如果用在“蟹八件”上是再好不過的了。據說,蘇州女兒出嫁時,“蟹八件”是陪嫁之一。

話說回來,賣水產就講究兩個字“鮮”、“活”,多好的魚隻要一死立馬就掉價兒,多大的河蟹一死趕緊就得扔了。因為這河蟹隻能吃活的,死的有毒,吃了有生命危險。隻要把魚往攤位上的一溜大木盆裏一折,賣魚的可就不能閑著了,一邊使勁地豁攏(攪動)水,一邊可著嗓子叫喊,那聲音才叫嘎嘣脆,絕不拖泥帶水“熬(nao)去熬去——都是活的!”讓人一聽就知道這魚個頭兒準小不了。您要是聽見“熬去熬去——貼餑餑熬魚去。”那魚就準大不了。不過,甭管怎麽吆喝都是咱天津味兒,不摻假。

當年的魚市兒在長春道法國菜市一帶。在我的記憶中,節糧度荒時的自由市場,就在此地。那時候還真見得著很多海魚河魚大對蝦,有的一條大魚足有一米多長,得切成段兒賣。改革開放後,長春道建立了水產品市場,從大沽路到黑龍江路這一段都是個體水產攤點,天津人俗稱“魚市兒”。

您要是路過魚市兒站腳一看,那小販肯定勸您個天花亂墜。您還別說吃不起,他早有話等著您呐“嘛玩意兒,沒錢?借呀,‘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對嘛。”這一將軍您還能走嗎?走了,栽麵兒。買吧,“捎”幾隻大螃蟹拿回家,上籠一蒸,嘿,倍兒紅,看著就愛人兒。來包大果仁兒,喝著“直沽白”,再搖頭晃腦地唱上兩口兒京劇“我正在城樓觀山景……”就連灶王爺看了都得捂著嘴,為嘛呐,怕讒掉大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