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果地大糖堆——沒有核的大糖堆呀——堆兒——”

中國有一種聞名世界的小食品——冰糖葫蘆,這冰糖葫蘆是北京和其他地方的叫法,天津人叫“糖堆兒”。

天津賣糖堆兒的吆喝聲中明顯帶有本地人的樸實與憨厚,“哎——新蘸得的、去核紅果大糖堆兒啊——”有的幹脆就一個字兒“堆兒厄——”好像他賣的糖堆兒比別人的都大。

天津糖堆兒講究選用盤山出產的上等大果(麵果兒),去核後穿竹簽,有的還加豆沙、桂花、瓜子仁、水果等配料。這蘸糖堆兒熬糖特別重要,主要是看火候,蘸出的糖堆兒要不粘不烊,又脆又甜。

過去,最出名的是老城裏丁伯玉的糖堆兒。這丁伯玉以“少爺糖堆兒”聞名老城內外。他的糖堆選料上等、精工細作,熬糖火候最佳,常溫下放一兩天不化,掉在皮襖上不沾毛,掉到地上不沾土。這丁伯玉出身殷實大戶,多年經管北大關稅務。天津第一個騎自行車的就是這位丁大少爺,在北大關自費安裝第一批煤油路燈的也是這位丁大少爺。八國聯軍入侵天津後,北大關稅收業務廢止,丁家也隨之敗落。落魄後的丁伯玉人窮誌不短,自謀生路改賣糖堆兒,即便是賣糖堆兒為生也得擺少爺譜兒,他雇個夥計挑著擔子,吆喝著賣糖堆兒,自己倒背著手,跟在後麵,大家夥一看是丁大少的糖堆兒,紛紛購買,每天都是銷售一空。丁大少爺和“少爺糖堆兒”的故事,給天津衛留下了一段不甘淪落、自立自強的美談。

聽老人們說,過去在勸業場一帶,有一家文利水果店,這兒的糖堆兒形式比較特殊,不是我們常見的、用竹簽穿成串的糖對兒,是一種各種果味糖汁蘸出的紅果,一支小竹簽隻插著一個紅果成為單體糖堆兒,不同口味的小糖堆兒裝在一個帶蓋的圓盒裏。這樣的小糖堆兒,別說窮人買不起,富人也不能天天吃。如今這樣的特色食品很少見了,老的傳統食品業需要挖掘,作為天津的飲食文化加以保護、發揚。